美國重構醫療服務模式三要素
日期:2015/9/21
摘要以創新制度體系、改善就醫流程、應用信息化手段為支撐,美國在實踐中探索如何重構醫療服務模式。
作為一個世界性難題,醫改已經成為各個國家都必須面臨的挑戰,而改革醫療的終極目標正是控費、提效,利用有限的資源提供更公平、質量和公眾滿意度更高的醫療服務。
目前,人口老齡化加速、慢性病發病率增加和醫療服務效率低下是醫療服務支出高企的主要因素,而互聯網技術與醫療技術進步、患者對醫療需求的提高等環境要素的變化,則推動著醫療服務模式創新。
9月19日,健康界傳媒攜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及華東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搭建“北斗學院醫院管理國際論壇—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專場”平臺,力邀中美醫院管理專家共議“醫療服務模式重構”。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初級診療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石磊玉更是以“如何探索發明新的醫療服務模式”為題,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饕餮盛宴。
改革醫療服務模式迫在眉睫
對于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的弊端,醫療費用指標或許能夠說明很多問題。據石磊玉介紹,2013年,美國人均醫療花費為90000美元,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
究其背后原因,石磊玉認為,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慢性病占據醫療費用的增加、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的低效率是三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據統計,從2000到2010十年間,人口平均壽命增長了將近10歲(目前平均在75歲左右),而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尤其嚴重。據石磊玉分享的2012年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55歲以上的老人占用了50%的醫療支出。
雪上加霜的是,慢性病為醫療費用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最新數據顯示,慢性病致死人數已經占據了死亡總人數的70%,由此造成了醫療費用的急速增長。據石磊玉介紹,目前,美國用于治療慢性病的醫療費用已經占據了整體醫療費用的四分之三。“減小慢性病影響、控制由慢性病帶來的醫療費用,是解醫改的根本要素。”
如果說人口老齡化與慢性病醫療費用增加是難以控制的影響因素,浪費醫療資源的行為更急需整治。2010年統計數據顯示,美國醫療費用的30%被浪費,其中超過52%的浪費從醫院、醫生可支配的費用中產生。具體包括,不必要的醫療服務、低效率的醫療服務及錯失的預防服務等。
以人口老齡化、慢性病費用增加、醫療服務效率低下為代表的影響因素的存在,使得醫療需求增加與醫療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變革傳統醫療服務模式迫在眉睫。
業界希望通過創新醫療服務模式來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通過提高醫療服務效率來控制醫療成本,最終提高人類健康水平。
制度、就醫、信息化支撐美國醫療服務模式改變
美國已經充分認識到改革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的必要性,并以制度體系、就醫行為、科技應用為路徑,進行了醫療服務模式的創新。
一、制度體系設計保障醫療服務模式轉變
從制度體系入手探索醫療服務模式的創新,美國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管理醫療、市醫院轉向社區整合模式、整合醫療體系、支付體系改革等都值得其他國家學習。
管理醫療就是把醫療與付費結合為一體的模式,更加注重醫療服務的內容與質量,“如此一來,就迫使醫院必須節省任何醫療資源。”石磊玉強調。
管理醫療服務模式能夠發揮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由基本醫療醫師發揮守門員的作用,承擔轉診職能;二是通過護士作為個案管理者的角色,幫助患者協調,直至患者看病結束。
2010年對于美國醫改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美國在這一年開始了以社區為導向的醫療體系建設,很多市級醫院紛紛轉向社區,成立“衛生服務組織”。根據疾病輕重緩解,衛生服務組織可以進行針對性地干預。
這一模式的常規路徑表現為,一般疾病主要通過社區和醫院門診共同達到,需要進行手術的時候醫院才可以介入。手術以后,患者還是需要回社區進行康復治療。尤其針對一些慢性病,更需要和社區聯系起來,為患者提供全程關懷。
石磊玉介紹,2013年,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社區項目超過430個,有4500多名員工直接服務社區,投入總費用達1.85億美元。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美國醫療領域產生了一種新的服務模式——整合醫療體系。該體系基于一個共享的信息系統。在這個體系下,包括醫院、門診、診所、護理員在內的任何場所提供的所有醫療服務設施都必須享用相同的信息系統,使患者能夠實現無縫就醫。
這一體系對于實現醫院和社區之間的無縫對接尤其發揮關鍵性的作用。據悉,在美國,10%的社區擁有整合醫療體系。目前做的最好的整合醫療體系是GeisingerHealthSystem,該系統遍布美國各州。
“針對制度體系的創新,必須要談到的一點就是支付體系的改革。”石磊玉強調。如果支付體系不改革,其他改革也將很難推進。
據石磊玉介紹,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在4個不同階段建立了不同的支付體系。1960~70年代,支付體系基本按項目付費;1970~80年代,醫院利用DRG降低成本,醫生用RBRVS診斷付費;1990年代以來,支付體系則主要向按人頭付費方向發展。
二、在就醫過程中體驗醫療服務模式轉變
在美國,傳統的看病模式是醫生為患者看診15分鐘,看過幾人次門診后休息一下,再處理幾封信件就可以下班了。“一天下來,看診數量非常有限,顯然這種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現在的醫療需求。”石磊玉說。
石磊玉認為,未來的醫療服務模式將發生一定改變。方向之一是從個體醫生看病轉為醫生團隊看病模式;方向二是從“我的病人”向“我們的病人”轉變,即社區必須始終關注患者狀況。
會上,石磊玉介紹了一個美國新醫改下誕生的“產物”——責任醫療組織。該組織要求醫生針對患者的整個看病過程都必須保留完整數據,由官方監管部門制定衡量指標,由專家負責評價,并在績效上有所體現。
此外,美國有一些類似于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之家等組織,這些組織會要求醫療服務部門針對一些常見病設定一個流程,醫院團隊必須根據整個流程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為減少醫療糾紛,美國醫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制定了一系列減少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的舉措,目前在美國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應用。”石磊玉介紹。
三、信息化應用于醫療服務模式轉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美國將信息化手段應用在改善醫療服務模式中。例如電子醫療、遠程醫療、移動醫療、醫療亭等。
在美國,很多社區都建立了區域性的健康信息網絡,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政府部門、醫療研究機構等都可以共享醫療信息。
遠程醫療在美國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據悉,美國衛生部每年都會針對遠程醫療做一個評價,遠程醫療也已得到了美國醫療服務保險機構的認可。
移動醫療是美國近10年來發展非常迅猛的一個產業。既可以應用在患者、醫生身上;也可以應用于醫療組織及保險機構;還可以被科研部門、政府部門應用。
在美國,移動醫療也被完美地應用于整個就醫流程中。例如,看病前患者可以利用移動醫療進行信息采納、預約等服務;看病過程中可以利用移動醫療進行病例的收納、付費;看病以后可以利用移動醫療看處方。
醫療亭應該算是美國將信息化手段應用于醫療領域的一個創新,很多醫院通過醫療亭與患者進行對話。醫療亭通常會設在小區、超市、藥房等場所,有的甚至會配備一名護士。患者將自己的專屬密碼輸入之后就可以與自己的醫生進行對話。據悉,醫療亭也已經獲得了很多保險公司的認可。
小細節:醫院設計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從制度體系設計到整個醫療服務模式的干預,再到信息化手段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三者構成了創新醫療服務模式的主框架。石磊玉認為,醫院建筑設計對于醫療服務的改變也至關重要。
例如,美國醫院都設有單獨的患者信息亭,為患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醫院中,患者經常使用電梯,于是,醫院在信息亭中會設置一些教患者如何方便、快捷搭乘電梯的信息。
如果醫院能夠為患者及其家屬準備一個干凈、不擁擠的等待場所,也能夠有效緩解患者和家屬的焦慮。
此外,舒適溫馨的病房設計、保護患者隱私的單獨看診室、明亮開放的護士站、為老年人及殘疾人準備的服務設施、顏色的醫院不同場所的完美應用……一個讓人心情愉悅的就醫環境也在某種意義上創新了醫療服務模式。
信息來源:健康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