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傳統醫藥日:世界上有哪些“罕為人知”的傳統醫藥
日期:2015/10/23
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略帶神秘色彩的傳統醫藥常常在疾病治療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談及傳統醫藥,人們最先聯想到的就是我國歷史久遠的中醫藥學。但是,殊不知除了我國的中醫藥學,世界上還有很多“不為熟知”的傳統醫藥,下面就為您一一盤點。
印度古典醫學的主流體系是阿輸吠陀醫學,也譯為阿育吠陀或生命吠陀,其起源于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阿輸吠陀》分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毒理學、回春術、催欲術、邪魔病、頭頸病八個章節。印度醫學認為人的機體功能是由“氣、膽、痰”這三個要素決定的,三者平衡即表現為健康,疾病是因為這三個要素失衡導致的。同時還認為機體是由地、水、火、風等元素組成,人體存在一定比例的“基本物質”,相當于中醫的“元氣”,調節機體的基本物質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是治療的重要思路。
在診斷方法上,印度醫學除了問診、觸診和聽診外,還重視對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的檢查,比如通過嘗尿液來診斷“糖尿病”。《阇羅迦集》認為世間萬物皆可入藥,記錄了大量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植物藥按根、皮、葉、花、實分成五類,動物藥包括膽汁、骨髓、血液、尿便、精·液、骨、角、爪、蹄、毛發等。其中常用藥物50類,共計500種,功效分為滋養、助消化、促食欲、解毒、發汗、催乳、催精、消渴、平喘止咳、解熱鎮痛等。藥性分為辛、甘、酸、苦、咸、澀六味,其復雜與深奧比中醫藥物理論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阿輸吠陀醫學共有5000多種單味藥和復方,幾乎所有的藥材均需要炮制。
《妙聞集》則是另一大外科經典著作,以手術治療為主。記載了101種外科手術器械以及剖腹產、白內障摘除、結石摘除、截肢等手術方法,同時注意到了手術過程中的疼痛和感染問題。《妙聞集》還記載了“脈”是管道與通路,其功能是輸送氣態或液態的物質。與中醫的經絡學說基本類似,《妙聞集》中的“經絡”有24條并進一步細分為諸多小的分支,“穴位”共107個,并有詳細的刺絡放血療法,如Chakra針刺方法。比較常見的是鼻子整形術,由于印度刑罰中有割鼻的條例,整形術隨之發達。醫生在患者頰部或前額切下一塊皮肉,但不完全分離,再劃開鼻子的部位嵌入,待生長后再與原來的部位分離。
印度的眼科手術可謂一大“瑰寶”,屬著名眼科醫生龍樹發明的金蓖決障術(用金針拔除白內障)最為知名。我國著名詩人劉禹錫曾贊詩曰“三秋傷望眼,終日哭途窮。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蓖術,如何為發蒙”。
公元750年以后的阿拔斯王朝時期,阿拉伯醫生制造出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藥品,如車前子散、天竺黃散、生沉散、大黃并子方、龍涎香、薔薇水等。阿拉伯醫學中有完善的復方理論和豐富的制劑,以主藥、佐藥、替代藥巧妙搭配組合。常用的藥物達1400余種,劑型有糖漿、軟膏、擦劑、乳劑、油脂劑等,丸藥的金、銀箔衣也是阿拉伯醫學的首創。
拉齊(公元865~925年)是著名的阿拉伯醫學家,他所著的《曼蘇爾醫書》和《醫學集成》被譯成拉丁文廣為流傳,備受西方醫學界推崇,堪稱不朽的名著。直到公元17世紀,歐洲各國醫學院還將《曼蘇爾醫書》作為主要的教科書。拉齊創造了一系列醫學史上的第一,如第一個使用動物腸衣制線用來縫合傷口;第一個明確敘述了天花與麻疹的癥狀及兩者的區別;第一個主張在病人服用新藥前應先用動物做試驗;第一個注意到疾病的遺傳性。
伊本·西那(公元 980~1037年)是另一位偉大的阿拉伯醫學家,其五卷巨著《醫典》達上百萬字。創新之處包括,區分了縱膈障炎和胸膜炎;確認了肺結核的接觸性傳染;明確了水和土壤是傳播疾病的環節;斷定鉤蟲病是由寄生蟲造成的。突出的貢獻是首創了皮下·注射、從毒麥草中提煉出麻醉劑。《醫典》中還包括760多種藥物的性能。
在埃及公元前2500年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當時外科醫生實施手術的情形。古埃及最早的醫學專著是紙草文醫書,成書時間約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其內容涉及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記載。現在發現的有康氏紙草醫書、史密斯紙草醫書和埃伯斯紙草醫書。
紙草文醫書記載了多種疾病,并分為腸道病、出血病、呼吸道病、皮膚病等不同類別。診斷上采用了脈診、觸診、望診等方式,治療上采用了發汗、催吐、利尿藥物和灌腸、刺絡等方法,應用了膿腫切開、淺表腫塊切除、包皮環切等外科手術,并已經使用高溫消毒的方法。并提到了用夾板來固定骨折部位的方法。此外還有檢測懷孕、預測胎兒性別以及避孕的方法。
紙草書中記載的藥物達數百種之多,藥物種類包括有動物藥,如牛、驢、鹿、羚羊、老鼠、蝙蝠、昆蟲、動物臟器甚至排泄物等;植物藥如蔥、蒜、乳香、蘆薈、罌·粟等;礦物藥如鹽、銅等。使用的劑型有丸劑、栓劑、軟膏、懸液、灌腸液等。
在人體解剖知識方面,古埃及人認為血管系統始于心臟通向全身,并通過脈搏察知心臟搏動。采用觀察和類比的方法把氣候、河流及人體現象聯系起來,建立了原始的體液病理學說。認為人體由土(固體)、水(液體)、火(體溫)、氣(呼吸)等構成,氣與血應處于平衡狀態,氣血失衡就會產生疾病。這些觀點與中醫的五行及氣血理論基本相同,而中醫大約在1000年以后才形成類似的認識。
美索不達米亞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大約以現伊拉克南部地區為中心。這一地區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左右的楔形文字記載了肝·臟是血液的中心,疾病分為熱病、中風、精神癥狀、眼病、耳病、黃疸病等,此外還有對風濕病、心臟病、腫瘤、膿腫、血吸蟲病、痢疾、肺炎、皮膚病及性病的記載。有些描述與現代醫學已十分接近。
在楔形文中還記載了幾百種藥物,如罌·粟、曼陀羅、沒藥、大·麻、甘草、肉桂、阿魏、芫荽、大蒜、莨菪等;還有動物的各種臟器及礦物藥,如明礬、硝石、銅鹽和鐵等。所使用的劑型有丸劑、散劑、涂敷劑和灌腸劑。經驗治療方法則有按摩、冷敷、熱敷、灌腸和繃帶包扎法,并且知道用葡萄酒處理傷口來避免感染。
美索不達米亞醫學在理論上把人體比做“小宇宙”,認為一切自然現象都會影響人體,人體構造與天體運行對應,星體的運行與吉兇禍福和疾病健康有關。這種“取象比類”的解釋人體的方法與中醫的“天人合一”觀點幾乎完全一致,但是比中醫早了幾千年。
公元前1792年,漢莫拉比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創立了巴·比倫帝國。被稱為人類第一部成文法典的《漢莫拉比法典》就誕生在這一時期,其中涉及醫療活動的內容很多,顯示出當時醫生已是一種職業,并有了內、外科醫生的分工,青銅手術刀具已在醫療中廣泛使用。《漢莫拉比法典》條文中包括醫療費用的收取、治療失敗的處罰等,其中眼科手術的費用是治療骨折或扭傷的2倍以上,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較為復雜和精細外科手術。
美索不達米亞人開創了人類早期醫學,認識到不同疾病存在著一定的區別,應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治療,如手術或藥物,同時也試圖用人與自然的“整體觀”來解釋疾病和健康的原因。
信息來源:中國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