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一醫院施行"院內物流外包" 探路醫藥分開
日期:2015/11/5
說起藥劑科的工作,通常的印象就是進藥、找藥、發藥。而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的藥師們已從繁瑣的機械性工作中脫身,轉型為臨床藥師,無縫融入治療團隊,全程嵌入處方過程,為病人用藥的規范安全“守門”。
市一醫院率先啟動的院內物流外包,開創了國內大型公立醫院藥品管理現代化的新模式,為藥房社會化、醫藥分開的醫改目標探路。
藥師下病房指導患者用藥
67歲的張老伯哮喘復發,日前住進市一醫院呼吸科病房。張老伯是老病號,對住院查房等流程熟門熟路,但這一次,他感到有些不一樣。
“老先生,這是您住院期間每天要吃的藥,一日兩次。另外您這次還得用吸入劑,這是吸入劑模型,我來教您怎么用。”第一天查房,張老伯發現除了醫生和護士,還多了個年輕人——臨床藥師小湯。
副院長潘常青介紹,臨床藥師加入查房已3個多月。如呼吸科的小湯,每天上午都會參與早交班,與醫生交流用藥問題,提出建議,隨后與醫生一起到病人床頭,監測用藥情況。下午他還會到病房,為病家講解用藥知識,答疑解惑。
小高與腫瘤科臨床醫生合作近4個月。談起這位年輕的藥學博士,腫瘤科教授王理偉連連點頭贊許,“她來科室后,對我們有不少實際幫助,現在我們離不開臨床藥師了。”
前些日子,一位胃癌骨轉移的患者需要住院化療,用的是三種藥物聯合的化療方案。小高查房時,發現患者化療后嘔吐嚴重,立即與臨床醫生商量,調整輔助用藥方案。“有了臨床藥師后,對患者癌痛的評估更為動態,能隨時調整藥物劑量。”王教授說。
藥師到臺前保障用藥安全
國家衛生管理部門早在2007年就發文要求醫院發揮藥師的專業作用,指導醫生合理處方、監管用藥安全、為病人提供藥事咨詢服務等,但收效甚微。院長們也無奈,藥物的采購、倉儲管理、配送總要有人做啊。久而久之,本應是安全用藥“守門人”的藥師,對病人來說卻成了“隱身人”。
市一醫院藥劑科共有59位本科以上學歷的藥師,他們是如何從幕后來到臺前,直接參與到醫療質量管理中的?
一年前,市一醫院推出物流一體化管理新模式,也就是由醫院制訂藥品目錄,藥品企業根據目錄提供藥品供應、物流管理、藥房藥品上架維護與配發、藥品用后結算等綜合服務,這些工作都下包給上海醫藥集團下屬企業。上藥集團憑借條形碼、RFID 等物聯網先進技術,實現了耗材庫存、使用及位置的精準管理;藥師則從藥品搬運、上架的純物流工作中脫身,專注于處方審核、藥品復核、藥物咨詢、用藥教育等臨床藥事服務。
在心內科病房,一個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老先生正準備出院,心內科的臨床藥師席宇飛拎著一袋藥走進病房,反復叮囑:“這個藥一天吃兩次,這個藥一天吃一次,但要飯后吃。這個是降壓藥,您這次發病和血壓高關系很大,千萬要控制。藥不能漏吃了,煙酒也得戒。”
席藥師工作十余年,他對新模式帶來的改變體會深刻,“以往,我的主要責任就是找藥、核藥、發藥,覺得沒有才盡其用。現在直接和患者接觸,用藥安全關口前移了,還可以參與處方制定。”
席宇飛在心內科進行藥學查房和用藥咨詢解答
藥師回歸臨床提升醫療質量
市一醫院院長王興鵬說,藥師回歸臨床,是全面提升醫療質量的重要一環。
以甲狀腺疾病為例,藥物使用必需十分精確,劑量稍有波動,高則甲亢,低則甲減。又如部分治療窗窄、毒性強、服藥周期長、服藥后個體差異大的藥物,很難確定統一指標,醫生對此只能以自己的經驗判斷。而臨床藥師可以抽取病人2毫升血液,分析測定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用以評價療效,讓給藥方案個體化,以提高藥物治療水平。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醫院藥師與患者的比例,在5年里從0.3比100,提高到3.5比100,患者死亡率下降了一半。隨著藥師參與臨床,市一醫院的用藥情況也更趨合理。統計顯示,今年前四個月,醫院藥品費占醫療總費用比例同比下降5個百分點,病房抗生素使用率下降7個百分點。
“院內物流外包模式全面推開,不僅降低了成本,解放了藥師,更為日后實現藥房社會化、醫藥真正分開的醫改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王興鵬說。
浙公網安備 3302120200069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