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和諾德中國裁員130人
日期:2015/11/18
2015年第一季度,10家主要跨國藥企的銷售額平均增長11%,相比2014年全年的平均增長率低了1個百分點。
而同期的對比數字來自國內制藥企業,中國醫藥企業利潤率在2014年下滑至5.3%后,2015年第一季度已回升至6.9%;利潤水平在2015年初迅速升至26%。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日前,全球最大糖尿病藥物公司丹麥諾和諾德(NVO.NYSE)確認,諾和諾德中國關閉了全國教育專員、教育經理和財務在內的一些崗位,累計受到影響的共有130名員工。
隨著諾和諾德此次在中國的崗位調整和人員變化,跨國制藥公司在中國發展也不同階段地進入了轉型和下一階段發展的調整期。而減員,崗位調整,部門合并和增速放緩等一系列正在跨國藥企中發生的變化,既是應對當前外部環境變化的應急之舉,也是迎接下一階段更適應中國市場的發展之需。
中國區“裁員”
一石激起千層浪。盡管從2014年就開始的跨國制藥公司裁員已經并不鮮見,但當諾和諾德宣布在中國裁員130人的時候,還是毫不例外地引發了空前的關注。
事實上,在世界糖尿病藥物治療領域占據絕對份額的諾和諾德在中國也占據著最大市場份額。而現階段,中國擁有世界范圍內數量最龐大的糖尿病患者,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攀升。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對潛力無窮的中國市場裁員,似乎都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讀懂的決定。
“最近我們在中國針對新市場環境對公司組織結構進行了調整,因為我們看到中國市場環境中有一系列變化使短期的增長率放緩。”諾和諾德大中國區總經理柯米拉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諾和諾德在中國的業務幾乎100%都來自糖尿病治療領域。多年來,這家1994年成立中國公司的丹麥企業在眾跨國藥企中擁有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員工福利和員工忠誠度也在外企中排名居前。
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諾和諾德中國區員工總數超過5000人。
但一些新的變化也確實正在發生,中國政府正在推進的藥價調控可能是最先顯現效果的一塊骨牌。在剛剛公布的諾和諾德全球第三季度業績報告中,全球各業務地區的業績增長穩健,唯獨中國增長放緩。
“第三季度的中國區業績確實低于全球平均增長,但這并不會影響中國在全球發展的戰略地位。”
諾和諾德總裁兼全球CEO索文森在專訪中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時表示:“中國1.14億糖尿病患者中,目前僅有不到1000萬患者被確診并得到良好的控制,還有9400萬患者面臨著嚴重并發癥等風險,這會給他們的家庭、社會帶來很大負擔。”
事實上,中國龐大的糖尿病患者數量及大量尚未被發現和被治療的患者,一直是這一最大疾病類型市場的強勁增長引擎,但也正因為這樣,這一領域內集中了眾多的跨國制藥企業和本土公司,競爭異常激烈。
根據國際著名咨詢機構IMS的數據,預計到2016年,中國的糖尿病市場有望增長20%。而來自世界糖尿病聯盟的數據則表明,中國目前有1.14億糖尿病患者,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1.54億人,每年的醫療費用將超過280億美元。
國際巨頭中,除諾和諾德長期保持市場占有第一外,賽諾菲(SNY.NYSE)等公司也緊隨其后;而國內上市公司中,除通化東寶(600867.SH)、三諾生物(300298.SZ)外,貴州百靈(002424.SZ)、魚躍醫療(002223.SZ)、九安醫療(002432.SZ)、衛寧軟件(300253.SZ)、翰宇藥業(300199.SZ)、亞寶藥業(600351.SH)、常山藥業(300255.SZ)等也都涉足糖尿病藥物和器械領域。
除了眾多競爭對手的入場外,來自監管部門的價格控制也直接影響著原有的市場格局。
“總體上,2015年的價格變化在我們的預期之內,2015年的情況主要是胰島素市場放緩。我們認為2016年會有更多的招標政策導致價格變化。但總的來說,中國增長率還是很高,只是與往年相比有所降低。”柯米拉談道。
據悉,對于裁撤的教育專員職位,未來諾和諾德在中國將更多地采用數字和網絡方式覆蓋更大范圍,與此同時,組織內部其他職能將與公司業務整合起來,更有系統性地完成這一工作。
對此,諾和諾德大中國區、太平洋和市場部執行副總裁雅各布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我們目前認為現在的組織機構對于未來是一個非常好的架構,所以我們不會有進一步的裁員調整。我們已做好準備迎接2016年,目前公司的人員規模是適當的。”
跨國藥企“第二站”
塵埃并未就此落定。事實上,不只諾和諾德,近年來,跨國藥企在中國普遍都進入了外部環境多變的“增長放緩”階段。
“其實2013年開始就不是很好了,最開始是銷售獎金會有扣減,年底考評特別嚴格,然后一些做得不太好的事業部被合并或者裁撤,大家也都覺得人心惶惶的。”11月14日,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跨國藥企銷售經理向記者表示。
清晰的一條分割線來自2013年夏天GSK(葛蘭素史克)在中國的賄賂門事件。這家英國最大的制藥公司在中國陷入一場牽涉范圍巨大的商業賄賂。
2013年12月,GSK宣布取消醫藥代表的個人銷售指標,醫藥代表的薪酬將和其向醫生提供服務的質量、專業知識以及公司業務的整體表現掛鉤,而不再和醫生的開藥數量掛鉤,這一新政下,大量醫藥代表開始離職。
隨后,從GSK開始,包括施貴寶等多家制藥公司開始在中國裁員。2014年7月,施貴寶裁員涉及到近1000人,多輪裁員幾乎涉及其中國區所有的事業部,一時間成為在華跨國藥企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
市場整肅隨后成為一場持久的風潮,更多鼓勵本土醫藥公司,在招標采購中優先使用國產產品,對反腐和高藥價的沖擊聲浪漸起。
“過去動輒連續保持多年20%以上穩定增長的日子已基本結束了,而且中國監管部門現在對進口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價格控制越來越嚴格,政策導向上也明顯更扶持國內企業,而且放開價格管制后對本土藥企會有利。”11月14日,有外企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
有媒體援引《亞洲制藥新聞》6月2日發布的行業報告稱,2015年第一季度,10家主要跨國藥企的銷售額平均增長11%,相比2014年全年的平均增長率低了1個百分點。
而同期的對比數字來自國內制藥企業,中國醫藥企業利潤率在2014年下滑至5.3%后,2015年第一季度已回升至6.9%;利潤水平在2015年初迅速升至26%。這顯示出中國正在通過減稅和藥品優惠定價來幫助醫藥企業增長,同時更廣泛地鼓勵醫藥創新和研究。不僅如此,一些傳統的政策優待正在消失。
2015年1月28日,湖南藥品招標對范圍內的26440個品規進行了少則10%、多則50%的價格下壓,大幅度的下壓使外資藥企紛紛棄標。同時就在湖南藥品招標進行中時,浙江紹興三甲醫院也作出價格調整,將14款價格較高的外資藥品列入停用和限用范圍內。
此外,專利藥到期、單獨定價政策的即將取消等因素也都將導致外資藥企的利潤大幅下滑。數據統計,在未來四年全球有接近400種專利藥物將陸續到期,直接沖擊跨國藥企的市場表現。
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推進藥品價格改革的意見》提出,除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外,取消藥品政府定價,完善藥品采購機制,發揮醫保控費作用,藥品實際交易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這意味著以往與跨國藥企相關的原研藥單獨定價的優惠將被正式取消,改為市場定價機制。
對跨國制藥公司來說,包括裁員、放緩投資等措施都在不同程度地進行,而中國市場盡管整體經濟增速放緩,但6%~7%之間的增速依然充滿吸引力。
“我們認為中國醫療市場的發展與歐美市場早先的發展路徑沒有太大的不同。中國也在面臨醫保覆蓋、人口老齡化、醫療資源短缺等種種問題,因此把成本控制提上議程也是意料之中的。我們展望未來,醫療服務的質量也將是關注焦點之一,這也與中國政府所表示的是一致的,我們對未來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很有信心。”諾和諾德公司董事會主席Dr. Ando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
信息來源:醫藥云端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