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醫療十件事(一)
日期:2015/12/3
導語:我們通過數據分析,梳理了未來會深刻影響醫療行業的十件大事,與讀者分享。
來源:醫學界智庫
1.慢病高發,健康管理漸成趨勢
建國以來,中國主要疾病譜變化顯著,死亡率高發的疾病由以傳染病為主過渡到慢性病為主。而中國傳統的以治療為主的診療模式也將會隨著國家疾病譜變化而改變,未來以預防為主的診療模式可能更加貼合國情民情。
醫學界智庫 死亡率(1/10萬) 數據來源:2013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從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變化可以看出,惡性腫瘤和心臟病的死亡率基本上逐年上升;而呼吸系疾病的死亡率則下降較為明顯;至于腦血管病和損傷中毒的死亡率基本保持不變。惡性腫瘤等慢性病死亡率高一方面跟國民飲食結構調整,環境變化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面跟民眾對腫瘤認識不足,就診時已經處于晚期有關。目前針對公眾的慢性病科普教育,健康管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未來中國的醫療模式可能會更側重疾病預防,這不僅需要政府的在相關基礎學科繼續投入,還需要在全民科普方面加大投入。同時,民眾也會逐步向著健康的生活方式過度,目前朋友圈“曬跑”就是例證,這也會吸引資本技術人才向“健康管理”概念行業聚集。未來,以預防為主的醫療模式,生活方式會更加普及。
2.養老產業待開發
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近30年人口構成數據。
醫學界智庫 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
數據表明:中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老年人口數量,即65歲以上人口數量快速增加,2014年,老年人數量占比已經超過10%。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很明顯目前中國已經符合了“老齡化“社會的標準,而且未來人口老齡化趨勢會加劇。而另一方面,青少年人口數量,即1-14歲人口快速下降,從1982年的3.4億降到2014年的2.2億。我們知道青少年人口數量決定了未來國家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由于前期人口政策的控制和生活成本的上升,導致目前青少年人口數量減少加快,未來人口平均年齡增大,老齡化趨勢也會加劇。聯合國曾作出預測,到本世紀中期,中國將有近5億人口超過60歲,而這個數字將超過美國人口總數。
那么人口“老齡化“的中國在未來一定會加強對老年人身心健康以及養老問題的關注。目前國家養老產業供需矛盾突出,供給端資源配置畸形,需求端轉化率低。現狀與趨勢如下:
首先目前養老機構不僅床位數不足,而且利用率也不足。根據民政部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目前國內各類養老床位數577.8萬張,而2014年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3815萬人,對應每千名65歲以上老年人床位數是41.8張,作為比較,美國40張左右,英國35張。因此養老機構床位數并不低,但是床位利用率不夠。根據民政部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國內各類養老床位數577.8萬張,而對應入住的老年人口318.4萬人,入住率只有55.11%,空床率達到44.89%。因此,如何提供更人性化的養老服務,合理高效的滿足社會養老需求,提高床位轉化率是未來養老機構需要思考的問題。精準的定位,較高的服務質量會是養老機構需要注重的地方。
其次,老年護理人員的數量和服務質量也存在不足。按照護理人員與老年人比例3:1來推算,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公布,中國在2010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數量已經達到3300萬,這意味著至少需要1000萬的護理人員。而目前中國護理從業人員不足百萬,缺口達900萬之多。而其中取得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的僅2萬人,同時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也有待提高,關于養老院職工虐待老人的案例層出不窮。因此,護理人員缺口極大,資質有待提高,未來護理人員教育培訓機構數量會增加,市場規模會擴大。
除了物質層面的對醫療養老機構的要求之外,在精神層面,未來中國養老行業也會發生新的變化。目前中國空巢老人數量大,情感需求迫切需要滿足。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報告顯示中國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其中,獨居老人占總數10%,僅與配偶居住的占41.9%。因此未來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服務活動中心將會大量出現,包括托老所,養老院,護理院,文化活動中心等;同時,針對老年人的電視頻道,報刊等文化傳媒業務需求量也會增大;文化旅游業等都會是有前景的老年消費產業。
3.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影響
醫學界智庫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
撫養比是非勞動人口與勞動人口的比例,用以表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比例越大,居民生活壓力越大。從上圖可以看到,未成年人撫養比從1982年的55%驟降到2014年的22%,這表明了中國目前未成年人數量不足,未來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數量將會嚴重不足,數量的不足也會傳導到人力成本的提升。為了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持健康的人口結果非常關鍵。因此今年10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也做出了“全面放開二胎”的政策決定。
但是目前兒童醫生數量缺口較大,根據2010年中國醫師協會調查結果,中國每1000名兒童中僅擁有0.26名兒科醫生,即使在上海這樣的發達城市,每千名兒童的兒科醫生數也僅為1名,而美國每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量為1.46名,是中國平均數量的5.6倍。
受到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心態轉變等因素的影響,放開二胎政策效果有待觀察,但是短期內,放開二胎政策一定會刺激潛在需求的釋放。關于婦幼相關醫療服務及產業會借機飛速發展。首先,兒童醫院和婦幼保健院等相關醫療服務機構會相應增加。其次,母嬰服務產業需求會增大,例如孕期保健、胎教、產后護理、早教等。再次,幼兒教育機構及教務人員數量也會順勢增加以滿足增量需求。最后,母嬰產品行業也會受益,奶粉行業,母嬰產品、玩具、兒童服飾等銷量可能會增加。
4.社會資本參與度提高
從衛計委發布的數據可以看出,截止到2015年5月,民營醫院的數量“突飛猛進”,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增長了1487家。目前,從醫院數量的角度看,民營醫院已經和公立醫院“平起平坐”。
醫學界智庫 數據來源:衛計委
然而民營醫療數量的快速增長并不代表著其在中國醫療服務業中扮演了更大的角色。雖然民營醫院數量上同比增加了12.7%。然而,實際上,根據衛計委近期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1-4月,民營醫院診療人數占總量的10.42%,同比增加了0.39%,而公立醫院同比增加了5.4%。因此不管是從民營醫院診療人數占比,還是增長量,都不盡如人意。因此,民營醫療機構數量的增長并不代表民營醫院目前生存狀況良好。
醫學界智庫 數據來源:衛計委
但是,未來非公立醫療機構一定會在中國醫療服務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原因如下:
首先,從政策變化可以看出,國家對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是逐步放開的。例如2013年《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健康產業發展“非禁即入”的原則,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之后同年國家發改委又宣布民營醫院針對醫療服務價格可以自主定價。連續的政策調整降低了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的門檻。同時,衛生部發布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也指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中所購買的藥品價值中民族企業占80%以上,耗材和器械價值中民族企業占50%以上。
其次,從醫療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資本對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能起到推動作用。民營醫療機構的成立對中國醫療“供給端”起到補充作用,這有利于更好的滿足社會醫療需求。同時,按照目前趨勢來看,大多民營醫療機構多是進入高端專科醫院領域,能夠提供與公立醫院差異化的服務和產品,這對現有醫療服務結構起到優化補充作用。
因此,目前社會各界都對醫療行業非常關注,“大健康”產業成為眾多投資機構和企業家,創業者眼中的“香窩窩”,從保險機構到BAT,都已經在大健康產業布局。例如平安保險推出的“平安好醫生”,聚焦移動醫療業務,阿里巴巴聯合嘀嘀出行推出的“嘀嘀醫生”業務。還有其旗下的天貓醫藥館等,騰訊也投資多家移動醫療企業,如掛號網等。因此可以預期,未來醫療行業會迎來更多更強的社會資本進入。
但是未來社會資本在醫療行業的發展模式和市場定位可能會比較特殊。拿民營醫院做例子,未來民營醫療機構跟公立醫療機構很可能不會進行“拼刺刀”式的競爭,因為公立醫院不論是從品牌、醫師,還是從技術的角度看,都有較大的優勢。差異化的定位可能才是民營醫療機構的出路,高端和專科民營醫院未來可能會更普遍的出現,這也符合我國多樣化,多層次醫療需求的國情。
5.醫療資源集中化分布
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4年,常住人口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除了熟悉的“北上廣“三大城市群之外,還有鄭州,成都,重慶,廈門和武漢上榜,分別達到了185萬,156萬,132萬,129萬和123萬人。未來,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中國人口會進一步向“三大城市圈“和”五大樞紐城市“聚集。
同時,流出的人口再回歸的可能性也在降低。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3》,我國流動人口數量大,年齡小,落戶意愿強烈。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流動人口達2.36億,其中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為28歲,并且新生代流動人口中超過七成希望落戶大城市。同時2012年流動人口家庭上一年出生的孩子數量約占全國同期出生數量的1/3,已孕婦女選擇在居住地分娩的比例接近70%。
朝此趨勢發展,未來中國人口會進一步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聚集,這就會進一步促使中國醫療資源不均等分布。大城市的醫療資源更多更優,進一步加強對其他城市的比較優勢,進而再次推動了中國人口向核心城市聚集。
未來醫療十件事(二)敬請期待明天更新
信息來源:醫學界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