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輸液”,在國外
日期:2015/12/3
導語
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用藥原則,應該“能口服的藥盡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靜脈輸液”。在許多發達國家,輸液一直是醫生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
在美國人眼里,打吊瓶堪比一次小手術
在美國,一般醫生不隨便給病人輸液,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況。得知中國人感冒發燒動輒就要輸液后,很多美國人相當驚訝。因為當他們得病時,醫生只是說多休息多喝水。
在美國人眼里,打吊瓶堪比一次小手術。即使需要輸液,美國醫院也有嚴格的操作規程,如設備必須徹底消毒,使用一次性針具等。
在美國,靜脈輸液由專職護士負責的。普通護士需通過具有相關資質才能成為輸液專職護士,需具備不少于2年的臨床護理經驗和至少1年的臨床輸液治療經驗;并通過9個科目的考試,方可獲得由靜脈輸液護士認證學會頒發的靜脈輸液專職護士資格證。
美國醫生介紹說,醫生不隨便給病人輸液主要基于四方面考慮:一是輸液比較容易產生不良反應;二是交叉感染;三是為了減少病人在用藥時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產生抗藥性。其中的第四點是考慮最多的。
澳大利亞華人:13年連“屁股針”都未打過
在澳大利亞的醫院和診所里,看不到所謂的“吊瓶森林”,連肌肉注射的病人都很少。
澳大利亞人生病注重休息。如果患上了咳嗽、感冒等可能具有傳染性的病癥,醫生會給你開病假條讓你回家睡覺,公司也會建議你休息以免傳染給其他同事。
澳大利亞沒有所謂的“退燒針”,醫院也不會為退燒而給病人輸液。
在國內一發燒,家里人就會催吃藥以后去蓋上厚被子睡覺,最好是能出一身汗。但澳大利亞人對待發燒的"土辦法"卻是沖冷水澡。即便是一個不滿1歲的小寶貝發燒,父母也會把他泡到冷水里。
靜脈輸液,有哪些主要風險?
靜脈輸液,是一種侵入性、有創傷性的給藥方式。它也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應。靜脈輸液用在感冒發燒等“戰場”上,常常被稱為“大炮打蚊子”,不僅浪費,而且還有隱藏的風險,可能造成額外的“傷亡”。
1. 出錯率高
英國研究發現,在靜脈輸液的配藥和執行過程中,大約有一半案例都會“出錯”,其中1%的錯誤是嚴重的,58%的錯誤則相對溫和。
澳大利亞于2003年對639次靜脈輸液進行了687次觀察,為時4周。結果顯示,124次出錯當中,18%是施藥錯誤,79%是執行不當。
2. 副作用多
由于靜脈輸液必須借助醫療器械,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不適甚至感染。
即使注射器和針頭等器具完全消毒,輸液依然存在著其他風險:如果輸液速度過快,或輸入過多藥液,可能引發高血壓、心臟衰竭和肺水腫。
“微粒”作為靜脈注射液中難以100%消除的“副產品”,其危害早已被人們所熟知:
●●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使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
●●紅細胞凝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靜脈炎。
●●微粒進入肺毛細血管,可引起巨噬細胞增殖,包圍微粒形成肺內肉芽腫,影響肺功能。
信息來源:掌上醫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