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毓才:三明醫改的“致命傷”
日期:2015/12/18
不久前,國務院領導去了一趟三明,之后全國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視頻會上,三明介紹了醫改經驗。三明醫改再一次被當做中國醫改的又一個“樣板”得到很多媒體的熱捧。然而,仔細琢磨,三明醫改怎么看都不像“醫改”倒更像“改醫”,因此仍有不可持續之虞。
1.政府責任不夠明確。
五年醫改,盡管沒有取得人們普遍認可的預期的結果,但對醫改中一些根本性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統一,就是醫改不是改醫,即如果醫改不能從根本上改革制約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不可能取得實質性成果的。
因此,十八大之后中央領導特別強調“簡政放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就提出,“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
在不久前出臺的《關于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意見》也指出,“縣級人民政府是舉辦縣級公立醫院的主體,要在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設規模、標準的基礎上,全面落實政府對縣級公立醫院符合規劃的基本建設及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政策性虧損、承擔公共衛生任務和緊急救治、支邊、支農公共服務等政府投入政策。”
這一系列“頂層設計”,都準確清晰地說明,在醫改中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該承擔的責任必須承擔,不該管的必須放手。
而從三明醫改的媒體報道看,主要采取的“三打破、三監控、二控制、一落實、四率先、三推進”等具體措施,僅僅針對“醫療機構”,而具體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投入(除基本建設)、編制、人事、物價、藥品采購等方面鮮有動作,對于醫務人員更多的是加強管制,而對他們普遍關注的多點執業,老百姓關注的社會辦醫等也少有突破。因此,看起來三明醫改更像改醫。
一些局內人不無擔心。一是政策只是寫在文件上而不能落地,恐領導易人而反復。二是與其他地方醫改相比,三明醫改模式恐怕難以持續,前者政府背不動,后者醫生吃不消。三是藥品零差率并不能解決看病貴的根本問題,況且,三明醫改不但取消了藥品加成,就連中藥飲片也實行了零差率,而且政府還沒有補償。歸根到底,政府辦醫責任不落實,醫改恐難成功。不促進醫藥市場快速健康發育,醫改也難以成功。
2.醫療服務價格沒有提高
五年醫改,人們一直糾結在“以藥養醫”問題上,但為什么以藥養醫難以破除,即使政府一紙文件就可以取消藥品加成,但實際上并不能夠破除以藥養醫。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是什么難事,一要放棄政府管制,廢除藥品招標制度。近幾年廉價藥退市,藥品回扣猖獗,富裕時代出現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基層醫療機構藥品短缺,供不應求,核心就在于政府管制。我們為什么不想想,民營醫院為什么沒有這么多問題?二要大幅度提高醫療服務價格,讓價格與價值相符,讓醫務人員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合理的收入,過上體面的生活,不再依靠開藥、用高值醫用耗材來獲取回扣養活自己。
而在三明醫改中,我們并沒有看到這一該有的舉措。
三明醫改的初衷只是“控費”,起因是醫療保險基金透支和藥品腐敗案件。采取的手段主要有三條,一是擠壓藥價虛高水分,遏制開方回扣,前面已經論述。我們不否認這么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合理用藥,減少不合理用藥,從而減少醫藥費用支出,但效果有多大,不好說。二是推出了院長、醫生(技師)年薪制,目的是將院長從賺錢贏利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提升服務質量,同時變原來的灰色收入為陽光收入,吸引并穩定醫生隊伍。三是為防止取消藥品加成醫院收入減少,政府全面負責公立醫療機構基礎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從我們的實踐經驗看,僅僅通過這么幾下子,很難真正保障醫療機構正常運轉,醫療費用也難以真的降下來,因為一家醫療機構的營利能力很有限,在醫療服務價格特別低的情況下不可能大幅度增加,于是,感覺年薪制好像在“榨油”。
因此,筆者就質疑,“三明22家醫院改革前2011年的醫務性收入只有6億7千萬,而改革兩年后的2013年醫務性收入增加到12億4千萬”,在醫療服務價格沒有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是憑什么實現兩年翻倍的?是否涉嫌過度治療與重復檢查?
3.醫務人員是否能夠承受?
據媒體報道,三明醫改最吸引眼球的做法就是院長、醫生年薪制。
按照相關文件規定,三明市22家縣級以上公立醫院的院長實行年薪制,以每年30萬元為基數,經費由財政全額支付,目的是充分體現院長代表政府對醫院的管理職責。同時,還建立了5大類34項的考評體系,分別從醫院服務評價、辦醫方向、醫院管理等方面對院長進行考核,連續兩年不合格者,將予以免職。
對于醫生年薪制的標準,三明市將住院醫師的年薪標準從原定的7萬元調整為10萬元,主治醫師從12萬元提升至15萬元,副主任醫師從18萬元調升到20萬元,主任醫師維持25萬元不變。醫生年薪由醫院的醫療收入支付,科室業務收入不得列入醫生績效年薪考評內容。
無疑,年薪標準的提高,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實力強的歡欣鼓舞,實力差滿是擔憂。
筆者對此有四點不解,一是只提高兩三萬元,是否就能提高積極性?二是“科室業務收入不得列入醫生績效年薪考核”又要拿“醫院醫療收入支付”是不是很別扭。三是與年薪制配套的嚴格的考評制度,如平均住院費用、基本藥物使用、檢查化驗費用的比例等每一項都有明確規定。因此一些醫生擔心,“到年底能拿到八五折的年薪就算好的了。”四是全市統一的績效考核標準是否會是另一種不公平?會促使人才流失?據報道,一些規模小、業務收入低的醫院的醫生就覺得,年薪制更多的是一個美好的愿景。有院長認為,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后,政府沒有補償,僅今年上半年醫院就減少了113萬元的收入。“對于實現年薪制的上限,大家連想都不敢想,即便是按70%發放,醫院也拿不出這筆錢。”本院醫生和其他醫院同級別醫生的收入差距就會拉大,醫院還能留住人才嗎?
4.藥品跟蹤監控是否能夠擠壓出藥價虛高水分?
據媒體報道:“走了一條不靠增加財政投入的改革路徑”,這是三明市對自身醫改的評價。該市主管衛生工作的副市長詹積富說,醫改不是變戲法,老百姓和醫保基金節省的費用主要來自于擠壓藥價的虛高水分。
說實話,對藥品進行跟蹤監控并不是三明的創舉,從2006年全國掀起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時,很多醫院都采取了很多辦法,這些辦法就包括對重點藥品進行跟蹤監控,對超常藥品實行降價、停藥,對使用量排名靠前的醫生約談、處罰等等打壓措施。然而,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是藥品價格是通過招標決定的,醫院決定不了,市上也決定不了,后來政策又規定,不準“二次議價”,醫院原來通過打壓價格的做法被認定為非法。三明市在跟蹤監控的基礎上建立企業黑名單制度,對被發現有回扣品種的藥品生產企業和配送企業,列入黑名單,踢出三明,也是老調重彈,是否真的能夠擠出藥價虛高的水分值得懷疑。
5.醫保基金重在運行而不在管理
三明醫改,還有一個備受關注的做法,就是實現市縣兩級、3項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機構整合,成立了市級統一管理的三明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作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暫由市財政局負責管理。
從我們的實踐經驗看,醫療保險基金重在科學運行,而不在管理。把錢放在銀行,設立一個基金專戶,誰也拿不去,肯定很安全。但醫療保險基金是要花掉的,怎么花,才能讓群眾滿意,醫療機構滿意,這才是根本。而對于運行,恐怕財政部門不在行,因此財政部門管基金恐怕欠妥。
信息來源:醫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