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JCI與HIMSS:外來的和尚如何念好本地的經?
日期:2015/12/20
近日,由HIMSS大中華區、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CHIMA共同主辦的“2015HIMSS大中華區年會暨第二屆中美醫療信息化高峰論壇”上,針對JCI與HIMSS的評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王建安,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主任夏慧敏,上海兒童醫療中心江忠儀,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姜杰,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陳東風,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常務副院長董軍同與會者進行了經驗分享,醫策君特此整理,以饗讀者。
無論是JCI還是HIMSS,其研發標準皆來自于美國。雖然有其國際版本,但在文化、醫保支付體系、患者的認識等方面仍與與國內大不相同,若將JCI或HIMSS引入中國該如何使其具有更適合中國醫院屬性的特點?
董軍:這是每家醫院在進行醫院評審與管理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我認為,首先,JCI的標準不是僅局限于國外而非本土化的標準。從JCI版本的不斷升級,它已越來越像中國的標準。如今國內共有50家醫院通過JCI的認證,因此國內醫院存在的問題,它已越發了解,其模板的針對性相較于國內的評審標準也越來越強。
其次,在JCI管理認證的過程中,國內本土化的評審標準也在不斷地學習JCI評審標準,尤其是它的精髓:安全、質量、持續質量改進。安全與質量是醫院管理永久的話題,患者的知情同意與隱私權等理念由JCI帶入國內,將會刺激國內醫院更加重視這些方面。這就是我們在進行JCI的評審中會借鑒的地方,利用其來管理醫院,服務患者。
王建安:JCI中對患者照顧的基本要求應該是全世界通用的標準。如果說因為地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標準,那患者就失去了其應該得到的標準性地care,其醫療質量與安全性就會下降。
但同時,任何醫療都是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產物。中國也有其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如果生硬地拿JCI的某些標準來套用的話確實存在困難。新事物的發展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而逐漸完備起來的,中間需要一個過程。所以JCI的標準在推行之時,也應深入研究中國的文化特征,針對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標準并持續改進。針對中國特殊的文化背景、特殊的醫療環境,JCI的評審做一些適度的修改,這樣將更有利于中國人去追求質量與安全。
正因為JCI的引進,使得我國的政府、衛生計生委審視審度自己的評審標準。我們應以開放的心態迎接JCI標準的進入。
夏慧敏:雖然目前中國已有不少醫院通過JCI評審標準,但我認為他們通過JCI標準后將其堅持下來是很難的。要達到JCI的標準,如同把醫院所有員工綁在一起走,同時要求大家步調一致,做同樣一件對的事情,說同樣一句話,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患者安全是醫院永恒的主題,醫療的本質。應當是醫院去適應標準來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標準來適應自己,這也是中國醫療改革核心的目的所在,同時也是JCI標準在中國存在的意義所在。
江忠儀:對JCI我們雖然崇尚但絕不迷信。近年來,國內的很多評審標準與JCI的評審標準日益融通,相似性也越來越高。不過除了評審標準外,評審主體于方法同樣重要。國內的評審主觀因素成分頗多,因此JCI評審標準值得借鑒。
JCI評審是保證質量安全與規范的體系,如果在體系的基礎上加入模塊化的評審,那么會更完整。
JCI的標準如此之多,如何讓其更好的落地?
姜杰:質量與安全文化的建立是醫院通過JCI評審的關鍵之一。
若想將JCI的評審標準固化為醫院的日常執行,信息化的劃線走路非常重要,即通過信息化固定下來的合理東西必須要遵循。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做法是將質量考評部門與JCI辦公室相結合組建了質量管理部,其主要職能就是將JCI的全部條款作為今后醫院質量與安全管理的規章條例對醫院進行指導。部門中的11個委員會與JCI的委員會相銜接,各司其職。所有信息的采集與質量的管理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循環完全按照JCI的標準執行。所有的考核,包括科主任的考核、科室的考核、績效的考核全部與JCI聯系在一起。
此外,質量管理部還會依據具體實踐,將JCI中某些過于繁瑣且增加醫護人員負擔的內容進行簡化,確保醫護人員在完成JCI目標的同時減輕負擔,賦予了JCI更多的生命力。
JCI雖有固定的標準,但沒有固化醫務人員的行為,只要所做的一切能夠達到JCI的要求,其行為就是被認可的。
貫徹JCI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國外的先進理論與國內的實際相結合,創造出符合中國特色的道路,實事求是。
陳東風:如何落實,我認為最關鍵的就是對標準的理解。
JCI看中的是持續改進的能力。醫院要讓醫護人員理解JCI的標準,知道標準所做產生的效果是什么樣的,工作是否得到提升,患者是否受益,將標準理解到位有助于促使他們自覺地采取行動。
JCI評審與HIMSS評審相比的話,哪一個更難?兩者有什么區別?
董軍:雖然兩者都有難度。但相比較而言,JCI的難,是一次比一次更難。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醫院會更多的了解到自己的不足,這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文化的形成。評審員在進行第三次評審時收集信息的落腳點便是醫院文化,尤其是醫院的安全文化。而所謂的文化是一種標準,一種制度的建立,是指所有人的行為都已依據制度或標準形成了良好的習慣。文化的形成對醫院來說是最難的。在這一點上,HIMSS也不例外。
但HIMSS的難與JCI又有點不同。在準備JCI評審的過程中,醫院對其組織構架,標準的理解相對容易一些。而HIMSS中所涉及的信息系統,橋梁式的人物即既懂得醫療又懂得信息化建設的人才,醫院是最缺乏的。其次,信息部門與實際應用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溝通的裂隙很大。既缺乏橋梁式的人物又缺乏良好的組織構架來保障其溝通,使得整個信息化建設難上加難。
國內現在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許多醫院在學習JCI或是在用JCI的標準進行改進,但這些醫院并不參與JCI評審,各位院長怎樣看待這種現象?
江忠儀:不參加評審同樣可以參照JCI標準進行醫療質量與安全的改進,但經歷了JCI的評審過程,會更利于在限定的時間內達到預期目標,我認為,自我加壓比自我革命的效果會更好。
王建安:針對提到的現象,依照JCI評審的標準去做已然做得很好,但并不參與其評審正如我們踢足球,練習好所有步驟唯獨不射門,這樣難免有點自娛自樂。其實只有真正參與比賽才能對真實水平做出一個衡量。
董軍:對院長來說,JCI評審就是醫院建設最好的抓手,特別是其目標的管理,它不僅是醫院質量與安全的建設,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團隊的精神。出現了問題就要面對,在這個過程中,擁有改進思想、系統行為的能力往往更重要,這是體現醫院凝聚力,團隊精神的較好的方式。所以針對存在的現象,如果問我要不要參與JCI認證的話,我肯定要參與。
參與HIMSS從6級到7級的評審我們僅用時半年,這個飛躍告訴我們:一個目標的確定能使你過去3年,5年做不到的事情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做到。
醫院質量改進的需求不斷地被提出,所以對IT技術的需求也不斷提高,醫院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機制保證醫院的資源持續地投入IT?
江忠儀:信息投入機制的標準我無法定出。但首先我會以問題為導向,即針對信息化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進行投入。在眾多有需求的建設中,我對信息化的支持是比較容易的。因為,經歷了JCI的評審后,面對醫院精細化管理的要求,信息化建設已變得非常重要。依據我們醫院的經驗,信息化多投多得。
王建安:IT肯定需要投入。但在信息化建設中,價格往往相差很大,以CDR為例,其搭建者提供的價格從500萬到3000萬不等。如何衡量一個項目的真實價值對院長來說通常比較困難。同時與引進醫療設備及人才相比,如何發揮IT投入的價值也是比較困難的。
姜杰:誠如王院長所講,蓋樓、買設備可以對其投入產出做評估,它是可視性的。唯獨信息化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但信息化的時代,什么都依賴于信息,醫院信息化建設更是大勢所趨,關于投入規模,我的觀點是醫院的管理需要信息化,需求會引領供給。
當下,政府對公立醫院的差額補償機制需要院長精打細算會“算賬”,在此我也有一個原則:喂雞要喂母雞,因為母雞會下蛋。
夏慧敏:信息化的投入我認為基于三個方面,一是基于其國際化的標準,即要通過HIMSS7級。二是基于醫院的定位。如果醫院定位為研究型的醫院,醫院就要確定專業特長及相關數據的收集。三是基于患者的感受。依從患者的感受確定實施信息化的方向。
基于以上綜合的戰略考慮,如果信息規劃符合醫院戰略、定位及目標的話,在此基礎上再考慮信息化建設的錢應該怎樣花。
針對出現的現象,我認為沒有經過JCI的歷練鍛煉不出一只好的隊伍。經過這個過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考驗,是一種壓力,這期間,其學習與進步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陳東風:我覺得信息化的投入以需求為導向這一點非常重要。要以醫院管理的需求為導向并與醫院的頂層設計相結合。
以患者身份識別為例,患者在醫院內唯一身份的識別標示就是“患者姓名+ID號”,如果醫院要做這個的話,就必須實現全院信息系統的統一,打破以往以模塊搭建的信息系統,將CT科,病理科等科室所做的患者不同的登記進行統一,將患者的門診號,住院號等統一。這樣統一之后就會對信息化形成良好的促進。同時醫療的連續性及可及性要求打破信息孤島,此種情況下,,將所有的信息集中于統一接口。
此情況下的信息化建設就是以患者為中心的信息搭建。
如果不是以需求為導向而純粹只拿技術來硬套的話,技術也只會荒廢。這就是有些醫院為什么買進很好的軟件后卻用不起來的緣由。以需求為導向再結合JCI的標準來建立我們的信息系統的話就會實現“雙贏”。
信息來源:醫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