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跌落凡間的華大基因:創業板IPO募資僅17.32億
日期:2015/12/23
備受關注的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12月18日在證監會網站發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正式拉開了IPO的序幕。
文│儲旻華
華大基因在招股說明書披露,此次華大基因IPO的主承銷商為中信證券,財務顧問為瑞銀。本次發行的股票數量不低于4000萬股,發行數量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華大基因本次發行新增募集資金17.32億元,占華大基因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凈資產比例的58.20%。按此推斷,發行價應該是每股43元左右。整體來看,規模不大。
華大基因稱,此次募集資金將主要投資于云服務生態系統建設項目、醫學檢驗解決方案平臺升級項目、精準醫學平臺升級項目、基因組學研究中心建設項目、信息系統升級建設項目。
這次華大基因最終選擇在創業板上市出乎大家的預料,而且4000萬股,17.32億元的規模,也遠遠低于之前大家的預期和對華大基因的估值。
這次上市的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是2015年6月為上市注冊成立的,其前身是2010年成立的華大醫學,其主營業務是基因測序,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的基礎服務和針對醫院和體檢中心、獨立試驗室的醫學檢測,后者主要業務是2012年開始開展的無創產前診斷,而正是這塊業務被認為是該公司真正的收入來源和盈利點。
其實早在兩年前,市場就有華大將要上市的傳聞,并在去年上半年的對外融資中,收到上百機構的瘋狂追捧。投資者的熱情來自于一個參照物:Illumina。這家美國的基因測序設備公司于2000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占有全球基因測序儀70%的市場份額,目前市值高達266億美元,因此很多機構也對華大滿懷信心,認為與Illumina相對照,未來公司至少是1000億元以上的規模。
2014年2月,CFDA和衛計委發出通知,叫停了基因測序在臨床上的應用。一個月后正式發布了首批基因測序技術臨床試點單位的名單,華大基因在全部四項應用:遺傳病診斷、產前篩查與診斷、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和腫瘤診斷與治療中均赫然在列。這進一步點燃了投資者的熱情。據《理財周報》,當時有100多家PE/VC去了深圳華大的總部要求融資,甚至還有部分機構火速啟動融資,就為了投資華大。
今年年中,外界瘋傳華大基因CEO王俊因與董事長汪建不和而被離職。7月,華大官網發布《關于華大基因組建前瞻性業務機構的公告》,對此做了回應。公告在稱呼王俊時,在其名字前用了“原華大基因CEO”的字眼,證實王俊已經離職。而在此之前,王俊已經以深圳碳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的身份亮相,該公司的創始人還包括前華大科技CEO李英睿、前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吳淳、原華大基因首席信息官黎浩。
至于離職原因,有一種說法是,王俊和汪建經營理念不合,導致華大基因內部圍繞這兩人形成了兩股勢力,而這不和正與上市有關。據媒體報道,王俊之前曾想將華大基因和華大科技兩個實體合并后去香港上市,但并未成功。今年6月,《每日經濟新聞》稱,華大基因將放棄海外上市計劃,回歸A股。
而業內人士稱,汪建并不同意王俊的做法,“但那時已經完全放權給王俊,所以也沒法阻止他”。當然大家已經看到最終結果,就是王俊攜另外三位高管離開華大基因,汪建重新獲得控制權。
還有一種說法是,2014年,由于人員頻繁調動,與Illumina的關系不佳等原因導致業績不理想,沒有達到和投資者對賭協議中承諾的業績標準,因此王俊被迫離職。
這兩種說法共同的一點就是,1999年加入華大的王俊在決策上出現了重大失誤是導致他被迫出走單干的主要原因。
華大的出生帶有濃厚的國字號基因,發展歷程也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1999年,為完成當時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人類基因組測序任務,汪建等人在北京一棟舊廠房里成立了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中科院提供了這棟樓和400萬元資金。
但這個基因組測序任務并非國家決策,而是汪建等人的個人行為,所以曾被稱為“綁架政府”。有意思的是,這種做法最后獲得了成功,也成為此后華大基因的一貫風格:尋求各級政府的支持。這種經營模式也是華大遭到業內人士詬病的根源。
2007年,汪建等人認為基因測序市場即將爆發,但中科院的看法與之相左,因此汪建等人離開北京,南下深圳,成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而當時深圳市政府給予了華大非常大的支持。2010年,深圳市促成國開行給予華大基因15億美元的貸款額度,華大基因正是利用這筆資金購買了128臺Illumina的Hiseq200測序儀,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機構。
2010年,華大醫學成立,專門開展基因測序服務。而深圳市為了支持華大,還于2013年全國首個為無創產前基因篩查提供補貼。同一年,華大基因宣布以1.17億美元收購了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但這項收購并不成功。
事實上,至華大誕生之日起,對它的質疑就從來沒有停止過。2012年在北大舉行的第二屆生物交叉學科學術論壇上,北大生科院院長饒毅教授直接指責華大基因的創始人楊煥明教授是“流氓企業家”,華大則是拿國家的錢替少數富裕國家做事。
一些業內人士質疑華大基因長期以來一直靠政府皇糧度日,內部虧空非常大,沒有資金了所以才啟動外部融資和上市計劃。真實情況到底如何呢?這次招股書的發布,華大基因終于第一次對外公布了它的財務狀況。
從上圖可以看到,華大基因的年銷售額大概是11-12億人民幣,其中主要收入來源是產前診斷和基礎科研測序服務,占總收入的70%左右。最近幾年,產前診斷的收入和占比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另外,合并利潤表顯示,公司最近3年來凈利潤均為正數,并未如外界所說的那樣有巨額虧損。不過利潤率非常低,除了今年上半年有12%外,2012-2014年基本上就2%左右,2013年甚至低于0.6%,這么低的利潤率只能說勉強收支平衡。
合并利潤表主要數據(單位:千元人民幣)
*:利潤率按照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一項計算
此外,作為一家宣稱高科技的公司,研發人員僅占8.52%,甚至低于管理人員(15.02%)。研發投入比例也很低,今年上半年只有7.67%,與高科技企業明顯不符。
另一方面,華大基因的主要業務,基因測序特別是該技術在產前診斷上的應用在國內正成為投資熱點,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據不完全統計,從事第二代高通量測序的公司至少有100多家。雖然它們中沒有一家有華大基因130多臺Hiseq的規模,但不乏有實力、有野心的公司,如藥明康德、貝瑞和康、安諾優達、康圣環球和達安基因等,還有更多的公司正蓄勢以待,準備殺入這個市場。所以,面對眾多虎視眈眈的競爭者,輕研發、低利潤率的華大基因僅僅憑借130多臺測序儀的優勢,到底能走多遠,還是個問號。
信息來源:E藥經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