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恩貝押寶中醫自動診斷
日期:2016/1/14
醫藥云端信息:挖掘趨勢中的價值
來源:國際金融報
記者 夏妍
當中醫遇上移動醫療,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2015年12月28日,康恩貝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股權受讓+增資的方式獲得蕪湖圣美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圣美孚)17.75%的股權。
據了解,圣美孚專注于研發和生產中醫診斷設備和人體健康檢測系統,除了可應用在醫院、養老機構、健康中心等機構外,還推出了相關手機APP借力移動醫療。
不過,康恩貝對外披露,“相關手機移動端APP尚在內部測試階段。截至目前,內測的舌、面、體質功能已完成,脈的功能正在完善中,預計2016年年中可以正式推出。”
過去一年,記者發現,各種醫療服務APP在全面滲透廣大消費者手機的同時,中醫診療概念也迎來春天。不過,這一領域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公告顯示,圣美孚2014年實現營收356.24萬元,凈利潤僅1.48萬元。去年1至6月實現營收322.45萬元,凈利潤僅6.82萬元。
一位中醫行業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中醫診療中,最無法替代的恰恰是“四診法”。“四診法具有直觀性和樸素性的特點,在感官所及的范圍內,直接獲取信息,醫生即刻進行分析綜合,有些疑難雜癥單靠機器把脈是檢測不出的。機器可以起到輔助作用,但是無法代替中醫,所以中醫自動診療技術領域還存在很多限制性”。
大宇咨詢醫藥行業分析師于鵬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作為目前國內制藥領域以現代植物藥為核心業務的知名藥企,康恩貝與圣美孚合作,更多是為了深耕移動醫療市場。“近幾年來,通過陸續收購多家醫藥企業,康恩貝基本完成了集團內部藥業資產的整合。如今,跟隨現今流行的醫療‘觸網’趨勢,康恩貝顯然希望在一些領域有所布局”。
構筑“醫+藥”生態閉環
隨著首部《中醫藥法(草案)》即將落地,中醫醫療機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這對包括康恩貝在內的不少上市公司而言,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據悉,在2015年11月中旬,康恩貝曾發布了定增預案,擬發行不超過1.68億股,并將募集資金中的5億元用以開展互聯網中醫藥診療服務等投資運營平臺,全面構筑“醫+藥”產業體系。
對此,東吳證券研報顯示,雖然中醫藥診療為低頻次活動,但對于吸引流量并向線上導入流量具有積極意義。未來通過中醫藥服務網絡將流量導入線上(珍誠醫藥),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公司有望打造互聯網“醫+藥”的生態閉環。
康恩貝表示,未來將以現代中藥、植物藥業務為核心,通過產業互聯網+創新,向藥業產業鏈上游(藥材種植加工)和下游(醫療與健康服務)拓展延伸,構建全產業鏈的大健康業務生態體系的戰略要求,將重點以中醫藥診療服務為主線,采取并購控股、新建等方式建設中醫藥診療服務網絡。
與此同時,康恩貝發布公告稱,圣美孚的主打產品中醫綜合診斷系統在國內實現了中醫望聞問切的標準檢測與分析,為國內首創,并已銷往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
對于這次投資,康恩貝方面也指出,其中存在行業競爭風險。雖然蕪湖圣美孚目前的整體技術水平處于所在業務領域領先地位,但如果研發及產品先進性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發展需要,或者市場推廣進度不夠順利,存在逐步被競爭對手趕超的風險。
仍無法替代傳統中醫
其實,仔細研究不難看出,康恩貝此次合作者圣美孚的主打產品似乎在跟傳統中醫“叫板”。其研發的全自動中醫脈象診斷系統,即通過模擬中醫醫師按壓手法實時采集脈象信息,并根據設置的參數對各類脈象進行自動分析判斷,最后以經典處方對癥下藥。
事實上,中醫自動診斷的概念其實數年前就有了,只不過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沒有大面積普及。
當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一臺名為“中醫四診儀”的機器人曾轟動一時,它可以模仿中醫“望、聞、問、切”的手法,為人提供中醫體質分析和養生方案,引發游客瘋狂追捧。
2015年3月,復旦大學對外宣稱,復旦大學團隊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合作開發了中醫人工智能機器人。據悉,該機器人不僅將原本依賴于醫生主觀判斷的中醫把脈診斷技術精準化,還利用其深度學習能力來分析名中醫積累的經驗信息,使中醫寶庫在高科技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
據上海數學中心首席專家、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特聘教授馮建峰介紹,根據計劃,2016年3至4月,“中醫一號”將面世,屆時中醫的望、聞、問、切將更加精準。
可以說,對于中醫自動診療領域,業內似乎一直沒有放棄研究,關于中醫是否被替代,自動診療普及度究竟能否全面開花的爭論,也從未停止過。
“目前看來,自動診療是無法替代中醫的。因為,它們的認可度不高。”文章開頭的相關人士對記者直言,現在很多中醫自動診斷設備實際上基于一定病例數據上做出的規律性檢測,并不具有個體差異性。“而人的病情卻是不規律的,存在各種體溫、面色、感覺方面的差異。中醫行業自動診療只能作為一種輔助儀器”。
對于外界質疑,康恩貝也解釋稱,中醫自動診斷提供類似中醫望聞問切獲得的具有一定規律性、標準化的診斷信息,有助于推動中醫診斷客觀化的發展,并實現網絡化管理、遠程診斷咨詢等。“該類設備存在現有技術先進性的局限和適用中醫診療中個體差異性的局限,不是為了取代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而是作為‘望聞問切’采集手段的豐富和補充,是傳統中醫診療的傳承和發揚”。
康恩貝也承認,目前社會上對中醫診斷還處于更接受“老中醫”診斷的現狀,接受機器診斷需要很長時間。中醫診斷設備能否持續提升其產品準確性及建立有效推廣通路還存在很大挑戰。
信息來源:醫藥云端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