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二級醫院的云醫院實驗
日期:2016/1/28
導語:這家二甲醫院“醫療+互聯網”的嘗試卻似乎更像新生兒的成長,你看著它正笨拙地蹣跚學步,對它寄予厚望,卻不知它將如何成長。
作者:張敏
來源: 健康點healthpoint
(“醫學界智庫”轉載本文已獲授權)
2015年12月16日,上海首家云醫院正式落地上海徐匯區中心醫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蔡江南教授曾評論,“云醫院這一新生事物,上海徐匯區中心醫院走在了前面。”
這是一個眼球經濟的時代,互聯網+醫療的概念層出不窮,畫面總是美好,前程一直遠大,輕易便可博得版面頭條;而這家二甲醫院“醫療+互聯網”的嘗試卻似乎更像新生兒的成長,你看著它正笨拙地蹣跚學步,對它寄予厚望,卻不知它將如何成長。
老阿叔會用“小白”看病么?
2016年1月20日,徐匯區中心醫院門診大廳內,一臺好像從美國科幻大片里穿越而來的遠程醫療機器人“小白”在四處穿梭,旁邊的護士正在熱情地向兩個上海老阿叔講怎么用 “小白”看病。
這是健康點記者踏入徐匯區中心醫院門診大廳,第一眼看到的情景。
大廳左側不遠處,樹立著徐匯區云醫院就診流程的易拉寶。正對著大門,用施工布圍起來的地方是正在改造的云醫院服務大廳。看得出來,徐匯區中心醫院正在積極推廣他們的云醫院。
據那位護士介紹,“小白”是徐匯區中心醫院云醫院進行遠程醫療重要的輔助工具,分布在與云醫院合作的社區衛生中心、藥房、養老院以及社區居委會。附近的患者可以就近用“小白”和醫院的醫生視頻語音看病。一般的常見病多發病都可以通過“小白”遠程解決,不用再跑一趟醫院。閑暇時,“小白”也可以播放一些健康教育的視頻。
三樓的專家門診,一位護士正拿著iPad和徐匯中心醫院在東湖綠地的義診點連接,通過iPad義診現場的畫面看起來還是很清晰。陪同健康點記者實地采訪的徐匯區中心醫院門診部主任胡珺介紹,根據以前的經驗,義診現場很難保證各科室專家都到現場,所以這場義診他們帶了兩臺“小白”一起去,“今天剛好派上用場,現在正在和我們門診的一位心腦血管專家遠程診療。”
而對于最神秘的云醫院診療室,其實和新聞里看到的大致一樣:大約十張桌子、每張桌子上放著顯示器和耳機,如果不是里面穿白大褂的醫生,你會以為自己走到進了一家窗明幾凈的網吧。
可能因為目前云醫院的患者還沒有達到飽和,所以診療室里僅有兩位值班醫生、兩位負責健康管理的護士。
在健康點記者向值班醫生了解情況的過程中,系統提示有患者需要問診。其中一個患者主訴了身體不適情況,通過視頻展示檢驗報告,向醫生詢問病情。值班醫生回答了檢驗報告單數值后,開出一張電子處方。此項在線診療活動結束。
通過現場觀看,和值班醫生開始介紹的情況一樣,患者面部和聲音清晰度比較高,倒是可以打消記者當初對網絡看病畫面和語音失真的顧慮。
誰在用云醫院?
據胡珺介紹,云醫院上線以來,既分流了一些門診患者,也增加了一些患者。特別是在藥房附近的患者。“在藥房布點的地方,有些人身體不舒服本來想自己買些藥,但發現我們的云醫院,通過網絡問診后,輔助診斷和更好的指導患者用藥。”
云醫院開業時每天患者有60多人,一個月過去了,現在每天的患者是多少呢?“昨天80個,前天78個,周末會少一些,但患者人數在增長。”對于每天的患者人數,徐匯區中心醫院院長朱福脫口而出。
朱福每周三下午在云醫院坐診,據他介紹,云醫院的前身是徐匯區中心醫院于2010年上線的高血壓互聯網診療平臺。“從2010年運行至今,目前有5萬左右的實名制患者,其中有2萬多名患者是云醫院正式上線這一個月來增加的。從2010年至今,累計有20多萬次的診療行為,粗略估算,相當于平均每個人使用過4次。朱福認為“這說明活躍度還是可以的。”云醫院的患者中,以復診為主。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糖尿病、高血壓、上呼吸道感染、骨關節、皮膚病等細分病種量比較大,手術科室比較少。患者中老年人很多,主要集中在40~60歲,但想象中對醫療互聯網親近感更強的年輕人倒不是很多。
收費模式的探索
目前云醫院的收費采用會員制,分為單位會員和個人會員。對于單位會員采用年費制,打包提供服務。而對于個人會員,目前實行免費。
單位會員主要包括徐匯中心醫院服務區域內的學校、養老院、居委會、社區衛生中心等。在崇明、寶山等區的一些藥店也有布點,同時也有一些大型企業,如:保利地產的養老機構、沃爾瑪等。
“現在個人會員數量不多,一是因為布點數量還不夠,對個人會員開放的比較少;二是現在個人醫保卡在網上還不能支付,影響了個人會員的數量。”
采訪中記者不難感受朱福的困惑。目前國家的政策導向無疑是支持類似云醫院的探索,但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牽涉到的大量落地規則卻沒有同步保障。在網上醫療服務收費的標準、醫保、合法性、準入等方面都沒有具體的法規落實。比如徐匯中心醫院的醫生在醫院給患者遠程看病是合法的,但是如果醫生休息時間在家里給醫院的患者看病,算不算違法呢?朱福無奈地表示:“這些都是模糊的地帶。這可能需要一個過程,就像滴滴打車、快點打車,用需求來推動政策的配套。”
對個人患者不收費,患者可以拿著電子處方自己到藥店買藥。這里就有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處方外流后,醫院在藥品方面減少的收入怎么平衡呢?
朱福對這一問題看得倒是挺淡。他認為醫院收入部分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目前上海藥品加成是10%,電子處方外流目前對醫院收入的影響大概是這部分流出處方量的10%左右,但藥品加成今年底會全部取消,到時候不管是在藥店買藥還是在醫院買藥,對醫院來說都一樣。但是,通過云醫院的隨診,患者依從性提高后相應卻會增加一部分收入。
朱福向健康點記者說,問題要辯證的看,如果培養老百姓的就醫習慣,對我們這家醫療機構的依從性很高,有病就會直接來找你做各種診療。這對醫院來講,增加患者依從性也可以彌補因為藥品零差率而減少的收入。
通過網絡診療的收費肯定要比到現場診療便宜。朱福的考慮是,現在一個14塊錢的專家號,以后可以慢慢調價,“比如說以后一個正高專家號40塊錢,如果網絡診療收費能達到現場診療費的50%,收20塊錢,我覺得應該是可以補償醫生診療收費的。”
朱福解釋說,因為目前醫生在醫院門診看一個病人大概要花3分鐘,但在網絡上看病大概需要8~10分鐘,這樣時間就延長了三陪。“我們醫院一個正高專家每天可以看40~80個病人,網絡上一天最多看20個病人。”“網絡看病是個新事物,需要培養,要得到老百姓認可,一開始收費不能太高。”
朱福也考慮過類似HMO“按人頭收費”的方式。無論如何,他都希望能先摸索一段時間,找到一個合適的收費模式。
文章的最后,記者想把開頭看到的一幕講完。
阿叔們聽完護士的講解,表示好是好,但是他們年齡大了視力不好,看不清手機上的字,也不怎么會操作電腦,還要求兒女幫忙,所以搖搖頭走了。而在旁邊的另一位老年患者,聽完護士講解后,用自己的手機掃了一下云醫院的APP二維碼,然后向患者請教怎么操作。
就在記者要離開的時候,其中一位剛剛搖頭離開的老阿叔又回來了,他問護士要了云醫院的宣傳資料,說回家讓兒女幫忙教教。
這位老阿叔最后會不會用云醫院看病,不得而知。但是記者想,無論是患者還是醫院管理者,如果試試“小白”的人多一點,對醫療互聯網+“小白”的人或許就會慢慢少一點。
信息來源:醫學界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