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500多家無菌藥企寧愿冒著停產的風險,也不愿改造生產線?
首先,企業對新版GMP認證的積極性也是其通過率低的原因之一。雖然國家在推進新版GMP認證勢在必行,但企業受限于自身發展、實力不濟,使得每家企業對新版GMP認證態度不一,部分企業仍抱有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一個月前,某藥企高層在接受筆者采訪時還很有信心的認為,GMP認證進度低于預期,一定會延長認證的期限。
2013年12月30日,GMP認證截止期前夜,某家上市公司董秘在接受本報采訪的時候還信誓旦旦地表示,就算不通過認證,也不意味著停產。然而,事實是殘酷的,國家食藥監總局堅持認證標準不降低,期限不放松的原則,要求未通過認證的無菌藥企必須停產,存在僥幸心理的企業此時不得不進入“生死危局”。
其次,高企的改造成本令企業苦不堪言。據了解,2010年的修訂版GMP新規與1998年舊版GMP相比,對生產企業的生產硬件和軟件標準均有大幅的提升,是一個與國際接軌的新的生產標準。有媒體曾經計算過,按照目前新版的GMP標準,建一條全新乙肝疫苗的生產線需要花費2.5億元,這一數字相當于一家中型醫藥企業全年的利潤總額,這也意味著,一家無菌藥企每年的利潤只夠建造一條生產線。
大浪淘沙,新版GMP認證成為這一輪醫藥行業洗牌的入門券。
上一次GMP認證發生在2004年,老版GMP認證主要針對硬件方面的改造,按照當時優勝劣汰的思路,25%的制藥企業遭到淘汰,退出歷史舞臺。這一次GMP認證淘汰的力度更大,按照目前通過認證的企業數據來看,四成制藥企業面臨停產、被兼并,甚至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
雖然目前藥企面臨多重壓力,困境叢生,但顯然醫藥行業整體仍是處于“黃金十年”,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任何行業的盛宴都不是行業內所有企業的盛宴,必然是屬于有準備,有能力的“強者”。雖然超過四成無菌藥企停產,但是我國目前藥品生產企業數量眾多,藥品生產產能過剩的情況比較突出。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昨日披露的信息,目前首批已通過認證企業生產的品種覆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收載的全部無菌藥品,即便在近半數停產的情況下,仍能夠滿足市場供應。
醫藥行業洗牌已經來臨,仍然存在僥幸心理企圖蒙混過關的藥企,或將成為被兼并的對象,未來的醫藥市場格局將因此改寫。
信息來源:醫藥精英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