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診斷:應用前景分析
日期:2016/3/6
這幾年體外診斷技術迅猛發展, 從基因水平的基因測序、SNP篩查、點突變基因診斷,到蛋白水平的各種生物標志物(biomarker)檢測, 到細胞水平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CTC)、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TCT), 再到組織水平上的PET/CT等。 還有最近比較熱的是一滴血可檢測多個疾病指標的報道。總的來說, 體外診斷向更簡便,更快捷,非侵入性,多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對于人的健康, 我認為體外診斷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體外診斷對于未病先防
《黃帝內經·素問》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句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闡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現代人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健康, 很多人每年體檢已成為一種習慣, 而單位體檢也成為一種必備的員工福利。 體檢的主要目的在于對疾病的預防和早期發現,而體外診斷在這一領域有非常大的市場,利用提供的血液、尿液,糞便,體液,分泌物等即可完成檢測。
體外診斷對于慢病管理
世界范圍內糖尿病發病率迅速增高,發達國家糖尿病患者達10%以上,我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4%,個別發達地區達6%,呈上升趨勢;近年來,我國高血壓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普查資料顯示我國的高血壓患者已超過一億,據統計,1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平均發病率為11%等; 而胃病已經成為生活中極其常見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近幾年的統計,我國胃病的發病率高達80%以上,即每10個人中就有8個多人患有胃病。還有高血脂癥,骨質疏松癥等這些疾病的發病率也居高不下。 這些疾病的特點都是慢病, 需要定期監測血糖、 血壓、血脂、幽門螺桿菌,骨鈣的變化,體外診斷都有相應的儀器設備。 特別是目前有各種移動穿戴設備, 可以隨時隨地實現對血糖,血壓,心率等的監測。
體外診斷對于重疾預后監測
許多癌癥病人接受手術,放化療之后要定期監測腫瘤標志物,預知癌轉移以及指導用藥。如乳腺癌病人術后要定期做胸片、骨掃描、肝臟B超、血常規、腫瘤相關抗原檢查。乳腺癌患者隨著疾病的進展,可能會出現全身性癌細胞擴散和轉移,以癌細胞腦轉移最為致命。乳腺癌發生腦轉移后往往預后非常差,可能在數月內便導致患者死亡。生物谷曾有報道來自不列顛哥倫比亞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以αB-crystallin基因表達陽性作為出現癌細胞腦轉移的指標,同時也作為病人治療預后的一種重要評價,獨立于其他臨床生化檢測指標。這份針對4000名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結果發現,腦內αB-crystallin基因高表達的乳腺癌患者,比基因低表達(檢測結果為陰性)的乳腺癌患者要面臨3倍甚至更高的癌細胞腦轉移風險。
伴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突破, 相信會有更多更靈敏的體外診斷方法出現,與此同時,國家對生物技術產業的大力扶持,使其地位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產業之一;新醫療改革不斷向基層推進,為減少居民的醫療費用,提高醫療效率,應當加強疾病預防診斷;伴隨收入提高,人們對健康和醫療的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這種大環境下,體外診斷行業的發展將迎來黃金時期。
信息來源:朗信醫藥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