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一:中醫藥立法
2015年12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召開會議,通過《中醫藥法(草案)》,并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2015年12月21日,《中醫藥法(草案)》首次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2016年1月14日,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2016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指出,目前《中醫藥法(草案)》經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審議,進入最后立法程序。
《中醫藥法(草案)》中規定中醫醫師可通過實踐技能及效果考核獲得資格,對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和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開辟了通過實踐技能及效果考核即可獲得中醫醫師資格的途徑。同時,中醫診所將由現行的許可管理改為備案管理,擴大了中醫診所準入門檻,便于基層中醫診所的普及。另外,鼓勵醫療機構配制和使用中藥制劑。醫療機構可以根據臨床需要,憑處方炮制市場上沒有供應的中藥飲片,或者對中藥飲片進行再加工,支持應用傳統工藝配制中藥制劑,對僅應用傳統工藝配制的中藥制劑品種和委托配制中藥制劑,由現行的許可管理改為備案管理。最后,《草案》還對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教育進行了提及,強調增強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毋庸置疑,《中醫藥法(草案)》的確立對規范中醫藥行業,促進中醫藥發展大有裨益,若此次“兩會”能夠通過,將中醫藥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那么,中醫藥將會在醫藥這條“道路”上越走越平坦,越走越遠。
熱點二:藥品審批
2015年7月2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要求藥企及監管部門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并作出對核查中發現臨床試驗數據真實性存在問題的相關申請人,3年內不受理其申請的決定。據統計,自公告發布之日起,截止2016年1月20日,主動撤回申請的加上查出問題的品種有1104個,占核查名單的68%,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加快藥品審批進度,促進藥品審批改革。
2015年8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明確了多個藥審改革發力點,包括提高新上市藥品審批標準、推進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工作、鼓勵創制新藥、解決注冊申請積壓、加強藥品技術審評能力和提高審批透明度。2015年以來,一方面,我國從各個層面不斷對藥品審批制度進行改革,精簡行政程序,以解決藥品審批注冊積壓問題,同時進一步鼓勵創新藥的研發,提高藥企積極性。另一方面,從“四個最嚴”原則(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出發,明確藥品審批改革應堅守的方向,強調藥品審批改革中藥品質量的重要性。
2016年2月26日,食藥監總局發布了《關于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公告,公布了藥品優先審評審批的范圍及程序,作出了對創新藥、兒童藥、罕見病藥和老人特有及多發疾病藥物優先審批的決定。從上述看來,我國藥品審批改革進行狀況良好,效果可見,但依然缺乏深入,只是停留在行政層面,缺乏一個法律的高度。
熱點三:醫保改革,尤其是藥物入醫保目錄
2016年1月12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城鎮居民和新農合實現六統一,對醫保目錄和醫保支付的統一做出了明確指示。《意見》要求,統一城鄉居民醫保藥品目錄和醫療服務項目目錄,也就是說,農村居民可報銷藥物數量和城鎮居民是一樣的。此項舉措不僅利于農村醫保戶,更會使農村藥物市場擴大,有好藥企。
但我們還必須注意到,我國還有很多特殊或者重大疾病藥物尚未納入醫保目錄,且這些藥物大多昂貴,所需周期長,其中就包括罕見病藥物(有時也稱“孤兒藥”)。在我國,罕見病面臨“三無”的境地,即無明確定義、無醫保報銷、無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因患病人群的稀少,市場不夠大,利潤稀缺,國內生產孤兒藥的藥企少之又少,再加上我國自2015年逐步放開政府定價,將藥品定價交給市場,孤兒藥出現價格虛漲的現象。鑒于以上情形,將孤兒藥納入醫保目錄迫在眉睫。
其實,近年來,隨著社會對罕見病關注的提高,國家加強了對罕見病的政策扶持力度,2016年1月7日,國家衛計委成立了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專家委員會,這是在中國建立罕見病定義邁出的第一步。2016年2月26日,食藥監總局發布了《關于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公告,公布了藥品優先審評審批的范圍及程序,其中就包括了罕見病藥物。“兩會”所審議的內容應都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期待今年“兩會”能夠對醫保制度作出更深入改革,將孤兒藥等更多藥物納入醫保。
熱點四:藥價放開
2015年6月1日起,我國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將藥品實際交易價格將交由市場競爭形成。作為醫療改革的關鍵一環,藥價放開旨在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制藥企業做大做強,藥品成本、質量和服務競爭更加凸顯,企業將更加注重研發創新和質量提升,同時,保障藥品供應,解決常用低價藥短缺問題,滿足群眾用藥需求。另一方面,建立多方參與的藥品價格談判機制、通過合理制定醫保支付標準來逐步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鼓勵社會辦醫、構建多層次醫療體系,破除“以藥養醫”機制。
藥價放開后,為保證醫藥市場平穩健康運行,藥品價格監測和采購成為政府重點監管方向。早在2015年5月份,國家發改委就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強藥品市場價格行為監管的通知》,強調將立即組織開展專項檢查,集中整治藥品市場價格秩序,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嚴肅處理藥品價格違法行為,并加強藥品價格監測,促進藥品市場價格信息透明,同時,強化社會監督,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管機制。7月份,一份《關于加強藥品價格重點監測及有關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在微信圈內廣泛流傳,監測對象270個,重點監控領域為專利、獨家產品、市場銷量大臨床使用頻次高以及社會關注度高的藥品。
藥品采購方面,2015年8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函,認為安徽省蚌埠市衛計委在藥品集中招標采購中,涉嫌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違反了《反壟斷法》相關條例,建議安徽省責令蚌埠市衛計委改正相關行為,并對安徽省藥品集中采購中是否還存在其他違反《反壟斷法》排除限制競爭行為,從總體上予以清理規范。這一函文的發出等于是給醫藥行業打了一劑警醒藥,使各省市藥品采購更加謹慎和規范。藥價放開初衷固然好,但要想使醫藥市場平穩健康運行,達到政策實施的目的,還需要國家的強有力監管。
熱點五:精準醫療
2015年2月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率先提出精準醫療計劃,計劃一經提出便在全球范圍內引起轟動,各國政府和藥企都將目光聚集在了這一計劃上,我國也不列外。國家層面組織專家一致認為現在開展精準醫療研究是整個醫學界的重大機遇,要抓住這個機遇,按照中國的需求,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研究和計劃,搞好頂層設計,并進行系統謀劃。另據透露,精準醫療有望寫入“十三五”規劃,確定為重點突破領域。業內人士透露,國家衛計委將會同科技部等部門,按照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聯合一批頂尖科學家,擬定中國版的精準醫療計劃。
精準醫療被業內認為是極具潛力價值的醫療項目,將催生總價值上萬億的市場,自2015年以來,我國政府就以各項政策鼓勵精準醫療行業的發展,推動精準醫療計劃的落實,2015年3月27日,我國發布了第一批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試點單位名單。同月,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建議在2030年前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付200億元,企業和地方財政配套400億元。5月10日,國務院發文取消造血干細胞移植、基因芯片診斷、免疫細胞治療等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激勵醫療機構開發更多技術項目。
所以,可以預見,精準醫療計劃的深入推進和落實將成為“兩會”醫療衛生領域不可或缺的議題。
熱點六:國家藥物儲備機制
以廉價藥為例,破除廉價藥亂局亟需建立健全特殊藥物國家儲備機制。
日前,廉價藥缺貨斷供的消息屢見報端。有媒體報道預防風濕疾病的特效藥長效青霉素(即注射用芐星青霉素)相繼在濟南、安徽等地斷貨。濟南一位市民甚至為了孩子專門到北京購買此藥。除此之外,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他巴唑、放線菌素D等一些疾病或手術中常用廉價藥也正在逐步斷供、消失,導致一些患者經濟負擔加重,甚至面臨用藥危機。
醫藥市場上,廉價藥頻頻斷貨,一方面是因其利潤空間小,為防虧損,藥企多會放棄生產,另一方面,醫藥界“以藥養醫”機制的長期存在,使得藥企和醫院更傾向于轉向利潤更高的高價藥,廉價藥很容易被高價藥取代。以長效青霉素為例,“長效青霉素”注射液是一種常用、便宜、臨床上不可缺少的長效藥,我國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使用。但近期,長效青霉素便出現了斷貨的現象,據悉,因價格過低,國內目前僅剩兩家藥企在生產該產品,因產量減少,市場上長效青霉素的價格至少已比出廠價翻上了三五倍。
廉價藥雖然價格低廉,但有時卻是“特效藥”,關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國家應建立健全特殊藥物國家儲備機制,在保障質優價廉的基本藥物供給的同時,打擊破除“以藥養醫”機制。
熱點七:分級診療
分級診療一直都是醫改的重點工作之一,對于如何構建分級診療,眾說紛紜。李克強總理在去年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要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推進醫師多點執業,讓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目前我國醫療資源嚴重分布不均。同大醫院熙熙攘攘的人相比,下面的縣醫院,尤其是鎮醫院病人比較少。當然,縣醫院或者鎮衛生院的醫療設備也有一定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還是醫務人員技術短缺,高層次醫務人員短缺,造成了一頭熱一頭冷的局面。因此加快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小病不出縣、大病不出市、疑難重癥到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分級診療格局勢在要把基層醫療設施落實到位,以及抓緊基層醫療人才的培養。
只有基層醫療系統的實力強大了,才能逐步完善“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的分級診療模式,促進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既能減輕大醫院的壓力,又能降低民眾看病成本,緩解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熱點八:醫生多點執業
醫生多點執業是醫療改革方案中的一大亮點,自2009年試點以來一直受到社會普遍關注,但實際效果并不顯著。醫院只是醫生的工作平臺,醫療的主體應該是醫生而非醫院,只有解放醫生,強化醫生作用,弱化醫院功能才能有效配置資源,方便病人就醫。
現在提倡醫生多點執業,說明政府意識到要提高優質醫生的使用效率,但沒有其他配套措施,醫生必定受第一執業單位限制而無法真正多點執業。要真正的把醫生多點執業推廣開來,必須要先推進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建立動態管理的全員聘用制,改革現行職稱評定“重科研”的操作模式,實行分類考核。在執業規范方面,建立全省統一的多點執業培訓、注冊和考核機制。從根本上改變醫生身份,讓合格的醫生成為獨立的社會人,可以自己開業或多向選擇,這樣醫院的資源可以充分使用,不必要的人員也可以大幅度裁減,效率肯定明顯提高。
醫生多點執業固然利于解放醫生,但也面臨許多羈絆。一方面,我國醫務人員本身就資源緊缺,大部分醫院都面臨“缺人”的窘迫局面,現有的醫務人員幾乎是24小時上崗,這種情況下,醫生多點執業將影響醫院工作開展;另一方面,假如出現醫療事故,那么這個責任險由哪方負責,會不會又是“踢皮球”?故醫生多點執業制度具體怎么進行,還得今年的“兩會”給出答案。
熱點九:醫藥分開
2015年4月和5月,國務院辦公廳分別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3號)和《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38號)兩個文件,進一步明確了縣級和城市公立醫院改革的目標、原則、路徑和具體措施,同時在全國所有的縣市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的綜合改革,在全國100個地市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便是實行醫藥分開。
在踐行醫藥分開政策上,北京市表現的最為積極。北京市衛計委曾表示2016年北京市將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在全市范圍內推開公立醫院醫藥分開,實行藥品零加成。從最初的5家試點醫院到全市所有的公立醫院,不僅包括北京市屬的公立醫院,還包括部隊、企業等開辦的公立醫院。推行醫藥分開對于醫生而言,不必再糾結于用藥規范與用藥經濟之間的矛盾,能踏踏實實結合病人實際病情精準開藥,也維護了醫生的職業道德。對于病人而言,“大處方”的減少直接降低了求醫問藥的成本,好處直接反映在錢袋子上;同時也規避了由于醫生嘗試“關系戶”新藥,帶來的用藥風險。
但業內人士指出,要使醫藥分開政策真正利惠于民,還需夯實、制定和落實好這一制度的諸多基礎保障措施和配套制度。例如,在調研各地經濟水平和工資收入的前提下,適當提高醫生診療費用,讓醫生的勞動價值得到很好體現;另一方面,則是要求地方政府直接增加對地方公立醫院的財政撥款等扶持力度。這樣看來,落實醫藥分開政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熱點十:互聯網醫療
除了政府助力,這幾年介入的互聯網也為醫改添加了另一種可能。隨著移動通信技術不斷發展,通過遠程醫療、可穿戴便攜式設備等方式進行醫療服務的互聯網醫療產業正逐漸壯大,尤其是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及其他產業資本大舉進攻醫療領域。看病難、掛號難的原因是信息不對稱,互聯網巨頭帶來的互聯網大數據似乎可以解決這問題。
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大型公立醫院已經做到了將醫生和患者相連接,將就醫數據相連接,實現掛號、診斷、輸液、查房、繳費等數據共享,因此互聯網醫療和傳統醫療的結合會成為一個高增長點,不僅降低醫保支出,符合醫改方向,還將誕生醫藥電商、遠程醫療、第三方診斷等新行業的發展。
國務院也在去年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支持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鼓勵醫藥行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優化采購、分銷體系,提升企業經營效率。“互聯網+”醫療涉及到一個醫藥行業的發展方向問題,“兩會”對它的提及在所難免。
信息來源:醫藥觀察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