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濫用藥物嚴重,國務院派出檢查組
日期:2016/3/24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要求,中國科協組織評估組日前對“基層公共醫療設施建設、使用和管理”相關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了第三方評估。日前,相關專家就調研評估中發現的基層醫療機構不合理用藥現象進行了評述。
合理用藥是指將正確的藥物,以正確的劑量,通過正確的給藥途徑,在正確的給藥時間給予正確的患者。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提出的五個正確(5R)的用藥原則。但是,調研發現,基層醫療機構不合理用藥較為普遍,特別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下設站和村衛生室,不合理用藥現象較為嚴重。
無適應癥使用抗菌藥物和激素
隨著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的有序推進,在基層醫療機構均可看到漂亮寬敞的輸液室,輸液椅舒適,患者就醫環境良好,男女老少都在靜靜地輸液。但調研組詢問患者病情時,90%以上的患者回答:“感冒、嗓子疼。”部分患者不發燒,也沒有白細胞升高的細菌感染跡象。
感冒通常由病毒引起,抗菌藥物對細菌感染有效,對病毒感染則無效,但患者均輸的是頭皰類或者是喹諾酮類的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藥,甚至用的多數都是頭孢曲松(第三代用于治療嚴重感染的頭孢類抗菌藥)。
調研組問醫生為什么用這類藥時,醫生回答:“便宜。”調研組發現,一瓶頭孢曲松不到1元錢,5%葡萄糖(250ml)一瓶才0.86元,的確太便宜了,但是便宜不應該成為濫用的原因。
更有甚者,調研組發現,一位因曾做過剖腹產且有腹腔粘連的肚疼患者、一位肋骨骨折患者和一位膝關節炎的老年患者都在輸抗菌藥進行治療——基層醫療機構把抗菌藥當成所謂的“消炎藥”到處濫用。
醫生不能區別細菌性炎癥和非感染性炎癥,認識不到濫用抗菌藥物的結果會導致“今天抗菌藥物的濫用造成細菌耐藥,明天有病會無藥可用”的惡果。
調研組在藥房抽查了幾張處方,發現有一張處方診斷寫的是急性咽喉炎,可處方中開具的是頭孢西丁、抗病毒的中成藥和地塞米松注射劑。
調研組詢問:“為什么使用地塞米松?”藥師回答:“患者可能發燒。”原衛生部出臺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辦醫政發〔2011〕23號)已經指出,糖皮質激素是一類臨床適應證尤其是相對適應證較廣的藥物。
但是,基層醫療機構臨床應用的隨意性較大,未嚴格按照適應證給藥的情況較為普遍,如單純以退熱和止痛為目的使用糖皮質激素,特別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熱和止痛為目的使用。
由此可見,基層濫用激素現象目前仍普遍存在。發燒是疾病的一個癥狀,在發燒時身體會提高調動全身的免疫功能以戰勝疾病,有助于醫生根據發燒類型診斷疾病,如果一發燒就用激素把體溫壓下來,對患者其實是不利的。激素也有很多副作用,除了抗炎、抗過敏、抗休克的作用外,還有降低免疫功能的作用,不能濫用。
濫用大輸液
過去“以藥養醫”導致過度用藥,造成很多用藥的錯誤觀念,老百姓認為有病用大輸液好得快,感冒就要用所謂的“消炎藥”——抗菌藥物,所以動不動就去輸液。
調研中,遇到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在輸頭孢菌素,醫生無奈地解釋說:“跟他說了半天,告訴他不必輸液,可他說有點感冒,怕傳染給愛人孩子,自己還要去上班,一定要求輸液。”
還有一位牙周炎患者,在輸頭孢菌素和甲硝唑,其實完全可以選擇口服給藥。盡管醫院墻上貼有“能口服絕不注射,能肌注絕不輸液”的宣傳標語,但實際上根本做不到。
還有兩位患者在輸中藥血栓通。中藥注射液成分復雜,更容易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導致過敏性休克。在基層由于搶救措施和技術水平有限,為了患者用藥安全,應盡量減少中藥注射劑的使用。
據有關基層醫療機構介紹,現在輸液量已經減少了很多,過去門診患者高達50%采取輸液治療,現在規定門診患者輸液人數不得超過就診人數的20%。目前,由于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后,基本藥物零差率,切斷了利益鏈,門診患者輸液量已降到20%以下,但無適應癥用藥現象仍普遍存在。
綜上所述,改善醫療機構不合理用藥現象,首先應不斷提高基層醫生的技術水平,通過醫生醫療行為的改變,引導老百姓走出用藥誤區。
其次,要通過科普宣傳讓老百姓知道不合理用藥的危害。只有這樣做,才會大量節約醫療資源,降低藥費在醫療費用中的比例,從而進一步把基本藥物用好,把好藥用在刀刃上,保證老百姓的用藥安全。
(張繼春,北京協和醫院主任藥師,戴宏,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信息來源:賽柏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