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億非法疫苗案”疑點重重 到底該信誰?
日期:2016/3/24
隨著“5.7億非法疫苗案”的輿論發酵,公眾可能再次對疫苗產生“信任”危機。重重疑點待解,且看健康界撥開“假象”,給你最直接的答案。近日,一則標題為《上億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 專家:這是殺人》的新聞,讓去年4月就被警方破獲、今年2月初被披露的濟南“涉案5.7億非法疫苗案”再次成為輿論焦點,并引發社會對接種疫苗的恐慌。
隨著“5.7億非法疫苗案”的輿論發酵,公眾可能再次對疫苗產生“信任”危機。到底是不是標題黨假新聞?“問題疫苗”流向哪里?相關部門監管是否存在漏洞?
重重疑點待解,且看健康界撥開“假象”,給你最直接的答案。
2014年下半年至2015初,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在對涉藥犯罪開展專項整治期間,發現龐某涉嫌犯罪的相關線索。經過大量的前期偵查,2015年4月28日,濟南市公安局食藥環犯罪偵查支隊會同市食藥監局食品藥品稽查支隊將這一倉庫查處,抓獲犯罪嫌疑人孫某,隨后又在天橋區某小區內將犯罪嫌疑人龐某抓獲歸案。案發后,公安部、國家食藥監總局分別將此案列為督辦案件,重點關注相關工作進展。公安部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集群戰役打擊工作,各地公安機關先后在20個省(市)立案并打擊處理了300多名上(下)線非法經營人員。2016年2月1日,濟南公安食品藥品環境偵查支隊公布消息,涉案的醫藥公司及其業務人員,和疾控部門、接種單位人員,部分已受到當地食藥監管部門行政處罰,或被當地警方立案偵查并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其中,內蒙古、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已破案21起,逮捕6人、刑拘10人,取保5人。因涉案人數眾多,部分人員還未到案,各地還在偵辦中。新聞是真,標題黨也是真,再次驗證“人們往往只相信他們愿意相信的事”。3月19日,山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告稱,共梳理出向龐某等提供疫苗及生物制品的上線線索107條,從嫌疑人龐某等處購進疫苗及生物制品的下線線索193條,涉及全國24省。
該案非法疫苗數量和流向信息,可能已無法精確統計。在龐某住所查扣的26本賬本僅記錄其一年多的疫苗銷售數據,并不完整,賬本記錄以外幾年所售疫苗數量和流向已很難查證。 從國家食藥監總局,到各地疾控、衛生計生系統,各方均在努力查清涉案疫苗流向,并第一時間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 據濟南警方介紹,龐某所販賣疫苗雖然是正規疫苗生產廠家生產的,但其未按規定進行冷鏈存儲和運輸,部分屬于臨期(臨近有效期)疫苗,流通過程中存在過期、變質的風險。
1.此案查獲的非法疫苗均為兒童、成人用二類疫苗,屬于自費疫苗,并非人人接種。 2.涉案疫苗均屬于正規疫苗生產廠家生產,但部分臨近有效期,流通過程中存在過期、變質的風險。3.接種未經2℃-8℃存儲冷鏈運輸的疫苗,首要風險是無效免疫。一是疫苗沒起保護作用,二是疫苗的副反應會增加。4.受影響的兩百多萬支二類疫苗,占5年間總接種疫苗的比例很低。5.涉事疫苗中包括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但一年過去了,要發作的狂犬病也基本上都發完了。雖然有報道,狂犬病的潛伏期可以達到8年,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在幾個月內就發病了。現在都還沒死的人也基本還不大會得狂犬病了。實在不放心的呢,現在還可以去補種狂犬病疫苗,對這種情況大家不必恐慌。(@白衣山貓)@白衣山貓:受了非法疫苗危害,要死和人早就死了,活下來來的人都沒事了,大家根本就沒必要恐慌。
事實上,“5.7億非法疫苗案”是由公安機關發現,并偵查辦理。所以,并不能說明我國法律或者監管有很大的漏洞。
但是,該案也暴露了,針對二類疫苗的監管存在漏洞。眾所周知,我國疫苗分一類(免費)、二類(自費),一類疫苗是政府公開招標采購的,現在基本是公開透明,不太可能存在暗箱操作。
而二類疫苗就不同了,由具有相關資質的疫苗經營企業向疾控機構或接種單位直接提供,屬于自費接種,利潤空間巨大,存在灰色利益鏈。該案中具有相關資質的疫苗經營企業,違法將疫苗出售給無資質的人員,致使二類疫苗脫離監管“體外循環”一段后,又流入疾控部門、接種單位。與一類疫苗相比,二類疫苗無論是從生產、流通還是接種,尚無完善的監管體系,僅憑“自律”遠遠不夠。對于公眾而言,應冷靜對待疫苗類事件,切勿重蹈覆轍。“2013年乙肝疫苗死亡事件”,雖然最終查明,死亡新生兒和注射疫苗無關,但大量報道卻導致了很多家長拒絕給孩子接種乙肝疫苗。錯過了最佳的接種疫苗時機,會危害這些孩子的終生健康。對于相關部門而言,唯有“監管閉環”,方可捍衛疫苗安全。疫苗問題涉及食藥監和衛計部門,易遭遇“多龍治水、各有規矩”的尷尬。如果藥監碼能無縫“閉環”,從生產企業到流通環節,從銷售單位到接種站點——每一只疫苗的來龍去脈都在藥監碼的“掌控”之內,那么,一旦上下游疫苗數量發生非常規的變化,預警制度也會自動觸發,更不要說患者因為注射疫苗出了問題而無法層層追溯“上家”了。人云亦云的網絡時代,唯有客觀冷靜,才是公共衛生事件解決的正途。本文綜編自南方周末、法制日報、京華時報、央視新聞、河北新聞網、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報道。
信息來源:健康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