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突圍者 魏銳利
日期:2016/4/6
建立了扎實的技術基礎之后,魏銳利意識到,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在一手抓醫療技術的同時,一手加大宣傳力度:“我開微信公眾號、開學習班、招進修醫生,就是要讓更多人記住長征醫院眼科,知道我們治療眼眶病的水平是國內數一數二的。”
魏銳利也積極參與線上醫生交流。2016年2月1日晚8點,“杏樹林云端大查房-甲狀腺眼病臨床病例討論會”上線。截至3月1日,共有1231人參與相關討論,41個疑難病例被提及和分享。
2015年12月12日,全國眼眶病診斷與治療圓桌會議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成功舉辦。這是自2000年來,該院眼科連續主辦的第十三屆眼眶病相關會議。
這次圓桌會議共有14個專題發言。魏銳利主講其中7個,其涵蓋的范圍包括了眼眶及周邊組織的解剖結構、常見眼眶病的診斷要點和治療選擇等。他還負責了手術視頻的講解——視頻內容均來自他主刀的眼眶病手術。
當天會議結束時,魏銳利聲音嘶啞,面容露出一絲疲憊,但他不斷說:“我們還有很多獨家技術。明年再來,有更多的新東西向大家展示。”
回顧魏銳利領導下的長征醫院眼科,花費16年的時間,創造了一個現象級的“二級科室發展曲線”:從業內的普普通通,到眼眶病治療的首屈一指。同行們似乎已達成共識,提及眼眶病,總會推薦“長征醫院眼科”;而互聯網只要搜索“眼眶病”、“眼眶腫瘤”等關鍵詞,排名第一的也是長征醫院眼科。
談起“突圍者”魏銳利,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的一段點評可謂恰到好處:
學科帶頭人需要具備7個素養:事業心與愛國心,基本功,創新精神,力爭第一(快),善處逆境,團結人,體魄健壯。我以為這是長期痛苦磨練的結果。
眼眶疾病是眼科領域的難治病、少見病。眼眶附近解剖結構及毗鄰關系復雜,診斷高度依賴于影像學資料。所以,眼眶病的診治需要扎實的學科基礎與多年經驗積累。這使得不少醫生望而生畏,知難而退。
同時,眼眶病手術對主刀醫生要求極高,需要對腦外科、耳鼻喉科、頜面外科、整形外科等相關學科都有一定造詣。按照國際上的手術等級分類標準,至少有10年以上經驗的醫生方可實施眼眶手術,即使是高級別醫生,每年也至少需50例的手術操作經驗。但由于眼眶病發病率低,患者數量有限,很多醫生缺少積累實際操作經驗的條件。
將這樣一個病種作為個人和科室的“主攻方向”,是魏銳利深思熟慮后的結果。
“上海眼科領域有幾支老牌勁旅:第一人民醫院的視網膜脫離手術、五官科醫院的玻璃體手術,以及第九人民醫院耳熟能詳的整形手術等,都是享譽全國的特色品牌,是吸引患者的金字招牌。我必須做出差異。”魏銳利說。
作為中國眼眶病鼻祖宋國祥教授的學生,魏銳利師出名門、基礎扎實。接任科主任時,他面臨的最大尷尬是:病源不夠。
他通過醫院宣傳科,主動給一些平面媒體提供選題、寫稿;他積極參加上級單位組織的義診、健康宣教;他響應領導號召,一次不拉地參與“醫療支邊”——魏銳利做了很多“搏上鏡”的事。其間,個人和科室推廣的效果卻一直不明顯。
2008年,“好大夫在線”推出醫患溝通服務。借助該平臺,就診后的患者可以給醫生投票、寫感謝信。醫生則可以發表科普文章,在線回答患者提問或“加號”等。
這一次,魏銳利看到了一次全新塑造科室形象的機會,成為該網站實名注冊的第一批“主任級”醫生。
他認真填寫、完善平臺中的各類條目。在個人簡介中,詳細羅列了學習經歷、擅長病種、手術特長,所有擔任過的職務和獎勵,以及編撰專著、SCI文章、所獲科研基金等。
平均每周,他會發表一篇科普文章或就醫指南。初期階段,主題都和眼眶腫瘤、甲狀腺相關眼病等相關。他還專門為病人撰寫“就醫指南”,并不斷進行完善相關內容,目的是幫助病患快速、準確就醫。
“這些文章能讓患者一下子明白我的專長,找到眼眶疾病的診療答案。這就像相親,媒人提供信息越多,兩個人越容易看對眼。”魏銳利說。
他投入在互聯網上的精力,與臨床科研,相差無幾。每天,至少登陸3次網站,查看有沒有患者向他提問。他也會主動出擊,搶答那些“暫未被回復”的問題,確保每天都會和患者互動。“會用互聯網的患者很聰明,看到你每天登陸、有回復,就知道這個網站是活躍的,也會更積極地提問。”
天道酬勤。漸漸地,長征醫院眼科病人開始絡繹不絕。很多眼眶疾病患者通宵排隊掛號,就是為了見到魏銳利。在眼眶疾病患者群里流傳著這么一句話:看眼眶腫瘤,找“南魏北肖”。而“南魏”就是指上海長征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魏銳利。
目前,魏銳利每周有兩次門診,每次掛號病患至少40人。其中多數已經在互聯網上向他進行過咨詢。其中,疑難、復雜性眼眶病,如眼眶腫瘤、甲狀腺相關眼病及眼眶爆裂性骨折等病例,占到2/3。
若在搜索類網站上,輸入“眼眶病”、“眼眶腫瘤”、“甲狀腺眼病”等關鍵字,排名第一的必是“長征醫院”或“魏銳利”。
享受了互聯網帶來的實際效益,魏銳利用更高的熱情來回報網絡。
魏銳利在科室內大力推廣,要求每個醫生都“擁抱互聯網”。他甚至把“開設醫生個人網站、每個月至少發布1篇科普文章”,列為工作績效的“必考題”。
“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科室真正發展,就必須要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形成一股合力。”魏銳利說。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觸網,魏銳利在科室內開展了數次“互聯網培訓”課程。他本人親自主講。
2013年4月2日,“上海長征醫院眼科”微信公眾號開通。公開數據表明,這是上海范圍內,以醫院科室為單位開設的第一個公號。該公號以疾病科普為主,每日一更,科室眾人筆耕不輟,吸引了大量“路人粉”。
除了醫患溝通、醫學知識傳播等工具,魏銳利也使用杏樹林病歷夾等工具,用以積累臨床資料。
近年來,移動技術+醫療的APP如雨后春筍。魏銳利總是“第一批”嘗鮮者。頂峰時,他的手機里裝著10多個醫療類APP,全面體驗過后,大浪淘沙,他只留下操作最簡單、影響最大的軟件工具。
“目前看,移動+醫療最成功的體現,是方便醫生,使其工作更便捷、有效率。”魏銳利介紹。長征醫院眼科整理眼眶病病理資料,堅持4年有余,還積累了十幾年的眼眶病人手術前后對照照片。“病歷夾”等移動醫療工具的出現,讓采集、整理專業病例信息,愈加快捷、有效。
通過移動醫療工具,醫生還可以很方便地把病理信息分享給其他人,請教、討論和學習病例,在保護患者隱私的前提下,提升診療效果,指導了年輕醫生和基層醫生。
2015年9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魏銳利從“分級診療制度”中,又看到了機會。
2014年后,眼科規模化、艦隊化、集團化發展的趨勢,逐漸明晰。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和上海鐵路中心聯合組建上海市復明中心;六家醫院聯手打造上海交大視覺科學中心。同時,民營醫院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上海長征醫院周邊就有13家眼科專科醫院。
群雄逐鹿之下,魏銳利借助互聯網工具,策劃、組織互聯網版“名師帶教”,打造自己的“轉診渠道”。
2016年2月1日晚8點,“杏樹林云端大查房-甲狀腺眼病臨床病例討論會”上線。截至3月1日,共有1231人參與相關討論,41個疑難病例被提及和分享。
“基層醫生鮮有外出學習的機會。通過互聯網,他們能直接和大牌專家對話,學習到常見眼眶病的診斷和治療,特別是結合實際的病例進行討論,平時積累的問題能得到有效答復。疑難病不再難,學習更接地氣了。現場提問和討論很踴躍,每個題目都是涉及臨床實際問題,有意義,我講得很開心,感覺和大家距離更近了。”魏銳利說。
在討論結束后,許多基層眼科醫生小窗魏銳利,希望互加微信。魏銳利認為,這給以后互送病人打下良好基礎。
“政府推行分級診療,像眼眶腫瘤、甲亢突眼等疾病,基層醫院做不了,就需要往上轉診。”建立了技術門檻之后,魏銳利意識到,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在一手抓醫療技術的同時,一手抓宣傳,“開微信公眾號、做網站,組織各種線上線下的學習活動,就是要讓更多人,無論患者還是醫生,都記住長征醫院眼科的特色是眼眶病。”
1989年,前輩樓月芳教授給上海長征醫院眼科定下了發展方向:以專科疾病為特色,眼眶病首當其沖。而當時,科室每年的眼眶手術量僅為幾十例。
隨著治療有效率的提高,科室名聲大震,慕名而來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上海長征醫院眼科的各項業務指標“超預期”發展:與2010年相比,2014年科室手術量增加了86%,門診量增加了117%,平均住院日控制在5天以內。
長征醫院眼科目前是國內較少的能夠開展多種眼眶手術的單位之一。2014年,科室每年眼眶腫瘤手術量在400—500臺。同期,上海某些三甲醫院一年僅有一兩例眼眶腫瘤手術。與此同時,學術力量也蓬勃發展,發表的與眼眶疾病相關的的論著數量,也位于全國第二位。
2015年下半年,魏銳利給擬定了一個新計劃:加強科室在白內障、近視眼手術方面的宣傳和專業討論。他選擇的工具仍是移動醫療APP。
“互聯網的傳播力度是指數級的。拒絕互聯網的人,等于關上了飛速發展的大門。現在人人都有智能手機,更是方便了信息的精準到達。所以,我對自己的計劃充滿信心。”魏銳利說。
信息來源:醫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