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養老金虧空3000億咋辦?
日期:2015/5/13
近日公布的2015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顯示,剔除財政補貼后,2015年養老保險“虧空”將超過三千億元。獲悉,為填補養老金缺口、緩解財政補貼壓力,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的工作已經進入實施階段。
養老金虧空了怎么辦?
針對養老金個人賬戶可能出現的入不敷出情況,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楊良初表示:提高個人繳費率是解決資金供需矛盾的一個選項。原因是過去把個人賬戶做小了——之前個人繳費是16%,現在是8%,這顯然是不夠的。
很明顯,這樣一個荒唐的邏輯,顯然是會引來一片罵聲的。目前,有專家建議,可以選擇一些收益一貫比較穩定的中央企業,拿出其中一部分產權劃到社保基金名下,社保基金根據所持的這部分產權,通過年度分紅持續獲得收益。
“現在中央已經明確決定國有資產劃撥社保,而且也成立了部際工作小組,已經進入實施過程中。”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如此表示。
養老金畢竟是公益事業,養老金虧空由國家來補貼也是正確的。但是有觀點認為,國有股轉持會造成股市價格變動、影響股民利益。國資委一位人士表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的環境下,中央把穩增長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而劃撥國資補充社保很可能會導致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不利于經濟的復蘇,所以改革方案寧緩勿急。
養老金虧空錢去哪了?
單以收不抵支論,其實很正常的,養老金就應該收不抵支,其中缺口由公共財資補貼,因此才能說是公共福利。這在全世界為慣例。但是我們老百姓還是想知道錢去哪了?造成養老金虧空的原因有四:
一、國家欠賬。中國是從1993年實行社保制度,從1994年建立個人賬戶的。此前,國家一直實行低工資、低福利、高積累的政策。也就是說國家已經隱性向所有職工征收了包括企業賬戶、個人賬戶的養老保險金。相當于國家在以建設為主的時期向老百姓借的賬。
二、該繳的人不繳。人社部2013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全國累計有3800萬人中斷繳保險,中斷社保繳費的人數達到工作人口的23%。
三、緣于長期的高通貨膨脹率。雖然官方給出的CPI指數并不是很高,但民間的感受卻是工資增長趕不上物價增長。迫于物價增長的壓力,政府只好連續11年提高退休養老金,每年增加的幅度都在10%左右。這顯然會造成養老金賬戶的虧空。
四、就是官方說的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回報低。官方給出的數據是,長期以來,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年度投資回報率約為2%,遠低于自2005年以來養老待遇10%左右的提高幅度。
官方還給出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養老金預計發放年數低于預期剩余壽命8年以及繼承制所導致養老金額外支出。簡單的說就是實際發養老金的年限超過了預期年限。日前發布的2015年《社會保障綠皮書》顯示,我國制度規定60歲退休者的個人賬戶的計發月數約為11.6年,但60歲人口的預期余壽約為19年。由于計發年數小于預期余壽,使得實際發放的養老金超過了滿足精算平衡的水平,從而造成待遇支出大于基金積累的差額。
延遲退休是最好的辦法嗎?
我們現在說養老金虧空,往往都是指個人賬戶的虧空,但養老賬戶實際由公共賬戶部分與個人賬戶部分組成,前者是主體,而后者是補充。個人賬戶部分直接掛在個人名下,更容易被人關注,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是個人賬戶部分實行現收現支(即依靠在職職工的繳費來負擔已退休職工的養老金),而實際上,公共賬戶部分同樣實行現收現支。
現收現支其實也沒有什么,是否真正算虧空是值得商榷的。真正要計算為虧空的話,那絕不僅僅只是個人賬戶部分,而至少是這個數字的好幾倍。問題在于如何保持現收現支能一直延續下去。特別是中國的人口結構不理想,問題就更加嚴重了。
當我們說到養老問題時,應明確首先是責任問題,就是必須實現社會化養老的全覆蓋,且是一體化的全覆蓋。工人在特定時期也根本沒有繳費,但國家承認他們在特定時期的工齡,那么,對于在同一時期甚至受傷害更嚴重的農民,國家也必須承認他們在特定時期的農齡,給他們同等待遇,而不僅是每個月55元錢的補貼。遑論公務員群體迄今為止也基本不繳費。同時,必須降低社會保障費率,減輕勞動者個人以及企業的負擔。
其次才是技術問題。包括與國際接軌,將較高比例的財政收入直接劃入社保賬戶,以填補缺口。鑒于國內的人口結構較差,而國有企業的資本龐大,完全可以將其全部劃入社保賬戶。且如上所述,現在領取社保工資的多數是國有、集體企業退休工人,他們本來就沒有交或很少繳費。所謂現收現支、大虧空,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國企挖了個大坑,全社會被迫幫著填。將國企資本全部劃入社保賬戶,理所應當。
當技術手段已經窮盡,在萬不得已時,才可以考慮實行延遲退休等手段。以中國國情來說,真正以明確責任為先導,縱然在異日被迫實行延遲退休,勞動者個人以及企業的社保負擔也甚至可能還低于現在。
養老金問題既有歷史欠賬問題,也有運營不善的問題,當然也有制度設計的問題。下決心解決這些問題才是治本之道。改革的最終目標是為社會創造福祉,尤其是在目前政府收入占GDP比重過大的情況下,最好還是少打企業和個人口袋的主意。
信息來源:醫藥新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