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在同行業中一向的形象都比較低調,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當年“霸屏央視”《康美之戀》的宣傳片。
但是從10月10號開始,康美的股市開始出現波動,但是都在正常范圍內。12號開始,股價突然出現斷崖式下跌,股價從21.79元一路下跌至17.99元。截止到到26日收盤,康美藥業股票收于11.98元,市值幾乎蒸發掉一半。
與此同時,10月19號,2022年到期、票息5.33%的“15康美債”下午臨時停牌,跌22.93%,報74.08元,創2015年3月上市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以及最低價格。
而不被資本市場看好,或許與康美最近不斷被質疑脫不了干系。博益投資事件、存貸雙高、大股東質押比例高,此外,市場還質疑康美藥業的中藥材貿易毛利率奇高,不符合貿易業常理。受到這些不利消息的影響,即使康美發布了亮眼的三季度報,依然沒能拖住股價下行的趨勢。
公開資料顯示,康美藥業的貨幣資金在總資產中的比重一路走高,截至2018年6月底,康美藥業賬面上的貨幣資金高達398.85億元,占總資產的50.66%,其中銀行存款為397.65億元,與此同時,康美藥業的有息負債在凈資產中的占比也一路走高,截至2018年6月底,有息負債高達347億元,占凈資產的比例為104%;有媒體因此質疑稱,“賬上躺著幾百億,沒有任何理財全部現金都用來吃利息,要不就是賬上現金真實性存疑,要不就是資金周轉流動需要大量現金。”
尤其引人質疑的是,在高收入、高盈利、賬面又“好看”的情況下,康美卻在拼命的質押股權,在康美藥業上個月媒體傳聞的公告中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康美實業持有公司股票16.40億股,占比32.98%,其中已質押股票15.08億股,質押比例高達91.91%。據E藥經理人從投資方得到的分析稱,一般來說公司的股權質押比例在60%-70%間相對安全,如果質押比例太高,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而逼近平倉線的的話,大股東會有爆倉的風險。
一邊手握巨額的現金資本,另一邊又拼命發債、質押股權,這樣難免會引起資本市場和媒體對于“財務造假”的質疑,股市上的表現也說明了這一點。
除了存貸雙高、大股東質押比例高之外,康美還陷入了涉嫌操縱自己股票的漩渦中。
9月21日,博益投資法人王廉君因為涉嫌操縱股價、內幕消息,被公安經偵部門采取強制措施。而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6月前,王廉君曾在康美藥業擔任職工代表監事和監事會主席。而目前王廉君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博弈投資,也與康美藥業關系密切。值得注意的是,馬興田的夫人許冬瑾也是博弈投資的董事及股東之一,占股比例為10%。而博弈投資的第一大股東,則是普寧市康美實業有限公司,其大股東正是康美藥業的董事長馬興田。而這個關系,讓媒體懷疑的王廉君的操控“名單”中,多了康美的名字。
雖然此后康美也發表公告,稱“不存在利用其它賬戶買賣康美藥業股票,不存在利用其它賬戶從事康美藥業股票內幕交易和操縱康美藥業股價的情況。也未曾與王廉君討論過其交易康美藥業股票的相關決策信息或任何其他相關信息或相關事項”,撇清了與與博益投資的關系,但是盤中下跌、在尾盤大幅拉升的事實下并沒有打消眾人的疑慮。
還能回去“千億俱樂部”嗎?
康美麻煩不斷,除了此前負面消息不斷之外,重銷售、輕研發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根據今年半年報顯示,康美藥業研發費7449.72萬元,同比增長25.84%,在營業收入中占比0.44%。今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1.15億元,占營收比重為0.44%。今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1.15億元,占營收比重為0.45%。與之相對的是,康美藥業今年上半年的銷售費用為4.96億,同比增長59.28%,銷售費用率為2.92%,而2018年前三季度的銷售費用率為3.12%。,但銷售費用卻高達7.9億元,相比去年的4.8億元,增長超50%。上述數據顯示出康美藥業輕研發態勢明顯。
但是,也有人分析,康美盈利并無問題,與需要重研發的制藥企業不同,康美作為主做中藥材的商業企業,加上這些年重點的流通業務,康美最需要的就是能夠盤活的現金流,通過快進快出來盈利。
但在這個邏輯之下,康美同時也不具備獨特的生產研發技術,具有可替代性,因此也有分析師認為,此次股市遭遇腰斬,不過是估值回歸罷了。如果康美想要在流通這條路走下去,可能需要好好去思考一下,怎樣建立一種新的、不可替代的商業模式。
據E藥經理人從證券公司得到的消息,包括康美在內的很多公司之前很激進,在貨幣政策比較寬松的時候大動作借貸,而現在一旦面臨銀行收緊貨幣,資金變得很緊張。尤其康美近些年收購動作不斷,資金鏈緊張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如果資金鏈跟不上,面臨的可能就是爆倉的危險。
有消息稱,為了緩解緊張局面,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解救資金的政策,但是這也將會使企業陷入被“摘桃子”的被動局面。
要想回到千億市值,康美的股價需要翻一倍才能做到,而目前對于康美來說,或許更重要的不是回到“千億俱樂部”。“千億市值沒那么重要,現在最重要的是,穩定股價,要先生存下去。”分析師如此說。
藥房托管何去何從?
在2018年年初,E藥經理人主辦的新年展望會上,曾對藥房托管的話題進行討論,當時有專家認為,藥房托管實質上是以壟斷對抗壟斷,既不能切斷商業賄賂又不能降低藥價,并呼吁政府取消藥房托管模式。
但實際上,醫藥分開也是大勢所趨,在當前零差價的制度影響下,中國藥科大學國家職業藥師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震就曾在2018年新年展望會上說,醫院藥房剝離雖然是一個大趨勢,但是短時間內還很難實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剝離前會有一個過渡時期,而現在正處在剝離過渡期。
在康震看來,促進醫院剝離藥房,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是藥占比;第二是政策的要求;第三是人員成本壓力。
在剝離過渡期,藥占比指標將會先讓處方藥外流。目前來看,主要存在昂貴的腫瘤生物制劑、醫保外的藥品、輔助藥品(可用可不用)、院外輸注的配套產品、一致性評價不過的藥品這五類產品會成為處方外流的主力軍。
對于剝離的過渡模式上,主要有四種情況:
托管模式:所有權歸醫院、解決人員成本、減少購藥資金、降低藥占比、減少庫存、提高效率;
合作模式:減少購藥資金、較少物流成本、收取合作費、降低藥占比、提高效率;
自開模式:自家藥師開藥店、開在醫院附近、分流門診藥師、收取一定傭金、降低藥占比;
院外模式:臨靠醫院附近、收取一定費用、處方適當外流、降低藥占比、環節門診藥房壓力。
現在托管模式顯然不被政策制定者認可,而且在執行過程中,成為了不少醫院及企業的尋租的營生,所以在這種爭議下,國家明確了禁止藥房托管。
但過去顯然,很多醫院已經這么做了。康美藥業、國控、華潤醫藥、九州通等都已經有業務開展,且都與相關醫院簽訂了較長的協議,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已經施行的藥房托管該何去何從?
信息來源:E藥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