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家藥企將牽頭組建首批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
日期:2018/12/10
12月5日,工信部官網公示了第一批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單位。根據《關于組織開展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建設的通知》,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會同衛生健康委藥政司、發展改革委產業司、藥監局藥品監管司共同組織專家評審論證,推薦3家企業牽頭組建的聯合體建設小品種藥(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分別為: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組建的聯合體、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建的聯合體和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牽頭組建的聯合體。公示時間為12月5日-12月9日。
藥物短缺問題待解
藥物短缺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原料供應、定價機制、信息不暢等因素,很多地區臨床必需產品供應緊張甚至短缺現象時有發生,給患者治療帶來了諸多不便。由于對藥物缺乏動態、長效、科學管理機制,短缺藥的問題如果不盡快解決,將會進一步影響民生。
在中國,政府從2016年開始,不斷出臺政策解決藥物短缺的問題。
2016年開始,工信部對地高辛口服液在內的2批公告7個品種進行定點生產。2017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等9部門聯合發布《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17年底,建立短缺藥品信息收集和匯總分析機制,完善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清單管理制度;到2020年,實現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管理和短缺監測預警信息資源的共享共用,建立成熟穩定的短缺藥品實時監測預警和分級應對體系。
此后,短缺藥供應問題被納入“十三五”醫藥規劃中。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曾公開指出,“十三五”期間,將重點提升小品種藥(短缺藥)的供應保障能力。建立藥品短缺預警系統,動態檢測生態供應情況,并在全國建立三到五個小品種集中生產基地,實現小品種規模化生產。
過去,對于小品種藥(短缺藥)短缺問題的解決,都是先通過動態篩選體制來篩選品種,制定政策多方聯動來鼓勵企業積極生產。而今,解決問題的方式升級,通過成立“藥聯體”為平臺,集中解決問題。相關負責人表示,藥聯體可以為藥品保供提供更多的保障機制,成為政府和企業溝通的平臺,但同時保障機制還有待深入和細化,才有可能根本解決小品種藥(短缺藥)保供的問題。
搭建三個藥聯體
上藥、國藥和成都倍特均將組織開展短缺藥集中生產基地的建設。以上藥牽頭組建的聯合體為例,今年7月,上藥信誼就強強聯動浙江海正、常州亞邦、湖州展望藥業等共24家企業單位。
據了解,首批成員企業可保障供應57個小品種藥(短缺藥)品種,其中包括47個短缺藥“139目錄”品種和10個省區域品種。所謂“139目錄”指的是,2017年原衛計委公布的,通過國家重點監測系統、列入短缺藥品清單的139個品種。
成員企業發出倡議,表示將切實落實信息共享、產業資源聯動機制,努力保障小品種藥(短缺藥)原料和制劑持續供應。及時反饋本企業可能影響藥品穩定供應的經營活動信息(如停產、上游供應成本顯著上漲)和企業經營活動中發現的藥品短缺風險信息,使藥品短缺早發現、早預警、早預防。積極參與藥品供應保障政策研究,為政府部門制定政策建言獻策,使保障短缺藥品供應從“救火式”邁向常態化、系統化。
三個月后,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牽頭組建的聯合體在四川成立。該供應保障聯合體(西部)由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四川川大華西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地奧集團成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長青制藥有限公司、四川制藥制劑有限公司、成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成都市海通藥業有限公司、成都通德藥業有限公司、四川匯利實業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旨在解決西部、乃至全國藥物短缺問題,全力保障民生供給。
■編輯 陳雪薇
信息來源:醫藥經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