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良:全力奔跑
日期:2019/2/10
矛盾,是華東醫藥董事長李邦良身上最突出的特點。
他臉上總是笑吟吟的,員工們幾乎沒見他發過火。他說自己“性格內向,待人小心和善,做不了一把手”,但他在1992年任廠長之初立下軍令狀,三年不把業績搞上去就下臺。5年后,他把百令膠囊做到了一個億。
他從浙江義烏鄉下考進大學,在軍事高校學火箭制造專業,也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時下鄉勞動。讀書時學俄語,跟著電視硬是自學了英語,更難的事情都堅持了下來,但始終操著一口義烏口音,普通話學了這么多年,還是學不好。
他說華東醫藥最大的發展特色是穩健,也說自己的性格特征是不愿意冒險,但從25年前一手促成了華東與美國默沙東的合資,到如今向研發創新轉型,每一步他都志在必得。
今年72歲的李邦良是浙江最大醫藥上市公司的掌舵者。在浙商中,通常有人用4個詞總結因小商品市場而聞名全球的義烏商人:謙虛、勤奮、低調、共贏。而同時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的李邦良,又在四詞基礎上融進了他特有的管理方式和戰略思維。于華東醫藥而言,與其說他是一個商人,倒不如說他是一個經營大師和精神指引。他的“要么唯一,要么第一”等六條經營理念,更像是一種態度宣言。在華東醫藥的年報里,“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歷來居于首位,排在產品、人才、技術之前。華東醫藥董秘陳波說:“董事長是什么樣的人,企業就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李董的個人風格對華東的影響是深遠的,公司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他思想的烙印。”
這樣的李邦良,一旦他決定全力奔跑,沒有人敢小看他身上積蓄的能量。
性格內向的一把手
華東醫藥至今還保留著一項傳統:公司內不允許抽煙。需要抽煙的員工或來賓,必須下樓走上幾百步,到廠區門外抽煙,再次進門還需要重新出示門禁卡。
這項傳統從1992年開始,到現在維持了25年。當年,美國最大的醫藥公司默沙東在中國考察,尋找合資機會,華東醫藥位列被考察的6省市28家公司之中。彼時的美國默沙東,銷售額是中國全部醫藥企業之和的2倍,而華東醫藥尚偏居一隅,即使是在杭州,都算不上大公司。
默沙東考察團隊前后來訪21次,歷經2年,最終于1994年5月14日雙方簽訂合資協議。當天就有香港媒體打來電話:為什么選中了你們?
李邦良答:“他們每次來不同的人考察,都會提出新的問題,下一次來,發現我們已經改正了。”
李邦良說其實考察團隊盯的是細節。他這樣告訴媒體:美國人說女廁所用蹲坑,對太太小姐們不尊重,下一次來,我們的廁所比賓館還要豪華;他們對廠里抽煙有意見,我們幾次開會禁不了,后來下了死命令,廠領導里的老煙槍帶頭戒煙,美國人再來,夸我們辦事有魄力;為了接待考察團,我添了部當時還是稀罕貨的大哥大,3萬多元,特別重一個,用它隨時和各車間聯系,提高辦事效率。美國人認為我們跟得上時代,觀念新。
同樣的話,李邦良在首次被評為“風云浙商”接受采訪時再一次說起,只是隱去了當時內心的打鼓和惶恐。他后來說:“剛當上國有企業廠長,事情八字還沒一撇就大手大腳造高級廁所、買大哥大,亂摜派頭,很犯忌的。但要做事情,只好硬著頭皮上。”
李邦良說自己是“性格內向,待人小心和善”。成長的經歷讓他待人接事保持著感恩之心。他是家里的老三,有兩個姐姐、兩個弟弟,因為貧困,母親讓成績好可以讀大學的大姐去讀中專,并承擔李邦良的學費。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家里沒有糧食吃,只有讀重點中學的李邦良每月有30斤城市居民糧食,李邦良每天省下半斤米,裝在襪子里,跑3里路送回家里,再趕回來上課。高中時,他從不與人爭吵,同學都叫他“菩薩頭”。
保送進大學、下鄉、火箭制造專業出身卻被分配到藥廠當工人,無論外人看來是好是壞,李邦良總說自己抓住了機遇。很少有人想到心態平和、與世無爭的李邦良會成為一把手,并掌管華東醫藥25年。他多次稱自己“被逼上梁山”。內向加上執著,讓李邦良成了“一根筋”,而魄力和實力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1983年,李邦良受命擔任制藥廠動力車間主任兼設備科科長。當時的動力車間紀律渙散、效率低下,被公認是全廠最差的車間。李邦良在心里說:“做一行就要專一行,車間主任我也要當得最好。”他先是開辦機械制圖學習班,把自己當工人時鉆研的真本事教給工人,這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威信。由于動力車間忙閑不均,大修忙起來沒日沒夜,機器正常運轉時就閑了下來,是非也跟著增多。李邦良就在廠外接加工業務,找事情給部下做,在廠里搞起了承包制和責任制,車間收入也跟著增多。當年,李邦良所在的車間被評為杭州市先進車間。
一旦看準了機會,他會拼命抓住。“人都是逼出來的”,李邦良說,“我不愿意當廠長,我把車間搞好就行了。當時的廠長和書記不和,我經常在中間做協調,當時就覺得當廠長很困難。”李邦良猶豫了一個月,最終接了這個擔子,但他要求“黨政一把抓”,廠長、書記一身兼,統一指揮。這也就有了后來的軍令狀、中美合資以及百令萬里行。
極速前進
現在,李邦良覺得下一個機遇來臨了,華東醫藥要整體向研發創新轉型。
李邦良2018年初在公司科研創新工作會議上對員工說:“世界變化很快,中國變化也很快,我感覺到危機重重,壓力很大,同時又感覺到希望很大、機會很多。中國在發展了,不是要做制造大國,而是要當創新大國,這個步伐不跟上去,我們要落后。不看透形勢,我們只能做仿制藥,可能接下來連做好的仿制藥的資格都輪不到我們。”
他不是在憑空感慨。華東新藥研究院下有一個信息情報部,每月都會向公司主要領導通報國內外科研進展。一個月前的信息顯示,國內9個本土藥企共轉讓9個產品給跨國藥企,累計轉讓金額超過60億美元。李邦良說:“這是歷史在逆轉。”
“一根筋”的勁頭又上來了。他說:“一定要把科研搞上去。用5加2、白加黑的精神去搞科研才行。”他提出要求:經過第二次轉型,華東醫藥要成為一個以創新藥為主的企業,這是根本目標。
然而轉型又談何容易?
從一個以仿制藥和中藥為主的企業轉型到以創新藥為主,意味著科研、營銷、市場全面轉型。而這也正是李邦良所要求的:思想、組織、人才、技術全面轉型,一切以科研為中心。無論是接受采訪還是公司內部發言,李邦良都毫不掩飾對毛澤東思想的篤信,即集中精力打殲滅戰,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他說:“中國有很多大項目能建成,中國高鐵能建成,美國高鐵卻建不起來,什么原因?就是中國統一指揮,全國一盤棋。”
25年前抓營銷和“百令萬里行”的成功是前期已經實現的成功案例。他再次喊出“不分你我抓科研”,要求員工學習新技術、新知識、新信息,跟上公司轉型步伐。
李邦良勤奮,也要求員工加強學習。他曾經親自抓營銷,“營銷是我自己拼出來、學出來的”;現在他親自抓研發,凡是FDA批準的新產品他都要看,“不懂我也要看,一遍看不懂,第二遍、第三遍一定能看懂。”他認為,非專業出身的好處之一,就是沒有思想負擔,敢于突破邊界、突破極限去思考問題。而李邦良也確實曾經調工程部經理、人力資源部經理去負責大區營銷。
如果沒有外出事宜,李邦良早上8點會準時出現在辦公室。采訪當天,他的辦公桌上還有一本打開著的管理學書籍和零散的筆記。李邦良說自己每年看的調研報告有幾百本,無論是營銷、管理還是科研,他都學,刻苦學。
熟悉他的人說,他一天到晚沒有別的愛好,腦子里思考的全是企業經營、管理、研發、市場。華東醫藥總經理呂梁說:“晚上12點之前,我手機根本不敢調振動,必須得隨時接電話,因為他有時候看一個報告,一個電話就給你打過來了。”
“執著,敬業。認準的目標,多少年都得干,再困難也得想辦法把它做下來,這個辦法不行,那就再找一個辦法做。”呂梁這樣評價自己的老板。
《愛麗絲夢游仙境》里有一句臺詞傳播甚廣: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之前我以為這是童話,后來才意識到這是現實。市場千變萬化,奮斗路上不能停息。”李邦良說:“轉型很痛苦。但拼吧!路就是這么闖出來的。”
信息來源:E藥經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