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醫院藥占比考核,新一輪控費風暴即將來襲!
日期:2019/3/29
毫無疑問,取消醫療機構藥占比考核在醫藥圈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此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賀勝、醫政醫管局局長張宗久介紹加強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有關情況。
會上在答記者問時,張宗久表示,這次績效考核,使用了合理用藥的相關指標取代了單一使用藥占比進行考核,把醫務人員每一張處方的合理性和病人用藥的質量安全放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對相關指標進行考核。
彼時,業界更為關心的是,倘若“藥占比考核”真的取消了,接下來又該如何控費呢?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在會上表示,與4+7帶量采購相背離、相沖突的一些政策,比如藥占比、一品兩規,應該做適當調整。
而對于醫保監管,有觀點認為,一方面要推動醫療保障立法,特別是基金監督管理的立法。目前上海、安徽、湖南、寧夏在省級層面制定了醫保基金監督管理辦法,而在國家層面要推動立法工作的展開。
曾經的“藥占比”考核,無疑影響了許多藥品生產企業的發展。現如今的直接取消,勢必將成為醫藥產業助推器。筆者認為,今后公立醫院的考核將更具科學性,人性化。
以病人為中心
考核從藥占比到合理用藥
不可否認,藥占比考核曾經是公立醫院改革之中特定歷史產物。
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力爭到2017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降到30%左右。
在過去幾年間,藥占比考核對醫保控費、減少濫開藥、緩解患者壓力、調整醫院收入結構等方面起到了作用。同時,這是一個量化的指標,更容易去監控和進行衡量。
作為醫療機構考核的剛性指標,藥占比考核在具體實行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現實困境:檢查項目增多,一些藥醫院很少開或者不開等。從結果來講,病人的花費沒有明顯減少,只是把買藥的錢換成了檢查的錢。
同時,對于企業而言,醫療機構的藥品銷量也是斷斷續續,隨時可能面臨醫院斷藥和醫生停開的處境。
而在今后的醫療機構績效考核上,國家衛健委使用了合理用藥的相關指標取代了單一使用藥占比進行考核,并使得以往粗放的管理變成精細化、高質量管理。
隨著藥占比考核的取消,藥物的終端使用有望進一步合理化,相關療效確切、患者急需的臨床剛性用藥有望從中獲益。
從國家的政策層面,合理用藥目前將成為今后醫院用藥的考核標準。作為藥品的生產企業如何把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對產品的宣傳推廣策略,是未來在市場中決勝的關鍵。
而合理用藥的本質,是在于將以往“以藥品為中心”轉化為“以病人為中心”。筆者認為,事實上,從藥占比到合理用藥,從定量考核到定性與定量的結合評估,體現了醫改的持續發展,也為企業的營銷宣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控費仍是主流
原研藥替代已不可避免
進入2019年,公立醫院控費仍是主流。
早在機構改革之初,國家衛健委已聯合5部委發布《關于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成果持續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通知》明確將控費指標細化分解到每家醫院,不搞一刀切,并要求在認真落實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各項措施的同時,要做好與醫療控費政策的銜接。
2018年12月,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做好輔助用藥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制訂全國輔助用藥目錄,明確醫療機構輔助用藥范圍,并對目錄中的全部藥品進行重點監控。
有分析人士指出,相比于簡單粗暴的藥占比單一考核,合理用藥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更為精細、合理,但由于需要大量的數據和監控,落地仍有較大難度,短期恐怕難以看到效果。
在未來醫保主導的藥品集中采購中,戰略性購買將成為主要手段。
此前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已經透露,將探索醫保支付標準跟招采價格協同。即在同一通用名下的原研藥、參比制劑、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醫保基金按相同的支付標準支付。
在“總額預付、結余留用”的前提下,分析人士認為,這將直接影響公立醫院對藥品的選擇與使用。
事實上,自國家醫保局履職以來,國家醫保談判、4+7帶量采購等政策持續落地,進口藥品無論是獨家新藥,還是已過專利期原研藥,在我國集采環節持續降價已經成為常態。
在2月25日組織14家知名企業負責人召開的座談會上,國家醫保局局長胡靜林已表示,要積極做好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工作,按照國辦要求,會同有關部門督促試點地區執行集中采購結果并加強監督檢查,確保政策落地生效。
這也意味著,無論如何,醫保部門通過帶量采購,推動通過一致性評價仿制藥臨床替代原研藥,倒逼藥品費用持續下降的決心不變。而在此過程中,過專利期進口原研藥價格懸崖式下降不可避免。
信息來源: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