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昆泰到藥明康德,他們會在中國成功嗎?
日期:2015/6/14
回首昆泰所發生的這一切,與近期正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藥明康德退市進程恰巧極其相似。那么,這究竟是一種巧合,還是一種行業發展的必然?
來源/一財網 王悅
身處一個秘密而強大、市場價值高達700億美元的新藥研發“代加工”行業,昆泰占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內這家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新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企業經歷了上市、私有化、重新上市的長期歷程,經過PE之間的股權轉讓,如今市值逼近百億美元。而現在,他們將中國看作了下一步發展的重要棋子。
近期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藥明康德退市進程恰巧與昆泰的過往有著某種相似。那么,這究竟是一種巧合,還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5月29日,昆泰公司(Q.NYSE)大中華區總部在上海開幕,昆泰全球創始人暨董事會主席Dennis Gillings也就其發展歷程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專訪。
“與中國的投資者不同,華爾街的投資者們并不熱衷‘預期’,他們更喜歡的是CRO業務帶來的平穩收益和現金流。” Dennis Gillings告知記者。
傳統意義上的CRO,主要依靠完成客戶的項目或向客戶提供研發人員來賺取服務費,這種模式很像是國內的“代加工”模式:CRO企業提供一系列服務,將藥品從電腦里的分子構成公式落地變成藥品實物,根據訂單付出勞動獲得收益,但并不承擔研發以及臨床、審批失敗的風險。
而Gillings更為欣賞現如今的另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它的回報更高,風險更大。在這種模式中,CRO企業與制藥公司形成伙伴關系,直接投資參與藥品的研發,并且提供優惠的CRO服務,甚至利用自身平臺效應協助銷售,然后分享藥品上市后的收益。
Gillings選擇風險共享并非沒有緣由。
數據顯示,美國的藥品審批在1996年達到高峰,53個通過,但是接下來的幾年中急劇下降到25個左右。
Gillings轉而向制藥公司投資,幫助他們開發新藥。如果藥品上市,將獲得銷售額的一定提成作為回報。為此他配備了藥品推廣及銷售團隊,幫助藥品銷售。
禮來公司是最早與昆泰合作的公司之一。2002年,禮來與昆泰就其抗抑郁藥欣百達簽約合作。在2002年至2005年間,昆泰向這個藥品投資1.1億美元并花費3億美元用于營銷,還派出了三分之一的銷售代表向內科醫生們推銷欣百達。作為回報,昆泰獲得了欣百達在美國銷售的8.5%的銷售提成。
“傳統的CRO模式容易讓制藥企業對CRO過度依賴,由于缺乏共同的愿景和目標,加之對關鍵技術的失去,很容易讓制藥企業對CRO失去控制,而這種模式會讓制藥企業在降低成本和獲得產品安全感之間找到平衡。”一位藥企專業人士告知記者。
然而遺憾的是,華爾街的投資者們并不認可這個模式。2002年,昆泰股價下跌,市場傳言昆泰公司將面臨被收購。
“投資有多少回報是不確定的,華爾街更認可簽合同,獲得報酬,有穩定現金流的模式。” Gillings說。事實上,此種新的風險共享模式對CRO企業的專業判斷、研發能力、資金實力都有著更高的要求。
一邊是盈利可觀,客戶也更愿意選擇的風險共擔的模式,另一邊是投資者的擔憂,股價重挫,公司面臨被收購。
“2003年,我們也做了一些CRO延伸業務的風險投資,而且做的相當成功,但是股票市場對我們不認可,所以我就決定把它私有化了。” Gilling表示。
“昆泰私有化以后,我們公司作為私有公司運營了十年,參與資本化運作后公司的實力迅速擴增,2013年重新上市時市值增加了很多。考慮到投資者偏好,在上市之前我們把風險投資部分給剝離出來了,上市部分的業務仍以CRO為主,所以現在這是兩個獨立的公司。”昆泰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兼全球副總裁甄嶺如此描述。
根據昆泰跨國控股公司在二次上市前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被剝離出的風險投資業務主要由三大公司共同投資。下轄PharmaBio, NovaQuest和GHO三只基金。
根據昆泰醫藥的財報,在2011年到2014年的三年間,公司總營業額從43.4億美元增長至54.6億美元,四年增長了25%。
有意思的是,此前2001年Gillings在接受福布斯雜志采訪時曾發出愿景,期望自己的公司可以市值達到100億美元,可惜此后不久股價就遭受重挫,而十年后經歷私有化退市、剝離公司業務重新上市后,如今昆泰醫藥市值已離這一目標不遠。
1997年,昆泰正式進軍中國,與全球業務的發展速度相比,中國速度是其三倍,也正因此,Gillings將中國區業務的發展看作了昆泰下一步發展的重要一環。
“我們看到很明顯的是,在中國18年發展歷程中,頭12年國內創新藥研發極少,沒有與我們合作。過去三四年已經有明顯的變化,現在我們業務至少有一半來自中國本土公司。”作為昆泰中國業務負責人,甄嶺告知記者,伴隨著中國業務量的急速上升,昆泰在2012年初成立了中國本土的CRO公司“昆拓”,以期進一步發展中國業務。
“我們發現現在國內很多公司不但想做中國本土創新藥的研發,還想要把產品推到國門以外,這給我們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在中國,昆拓可以跟它一塊工作。做國外市場研發的時候,可以找昆泰做國外研發。”甄嶺如此描述昆泰在中國本土化的商業布局。
據了解,目前昆泰的全球員工已達3.3萬人,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員工在亞太地區工作,自1997年在中國開展業務以來,目前中國的員工已經超過了一千人。
“中國地區的業務是昆泰全球業務發展最快的一部分。目前中國的業務量占全球總量仍低于5%,但發展速度約為全球業務的3倍,在未來,我們預計中國業務的占比仍將會迅速增長。” Gillings對記者表示, “其實現在我很有興趣來觀察一下,在不久的將來,作為CRO業務的延伸,沒有在華爾街取得認可的風險共享模式會不會在中國取得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
反觀另一家近日正備受資本關注的中國CRO企業藥明康德(NYSE:WX),對比昆泰,他們的經歷似乎出奇地相似。
4月30日,無錫藥明康德宣布,公司董事會在4月29日已經收到了由創始人和投資者——匯橋資本集團組成的財團提交的一份不具有法律約束的建議信,提出以46美元/股的價格收購財團成員以及投資人持有的藥明康德流通股份,正式宣布開啟私有化進程,意欲從美股退市。
業界對于藥明康德退市最大的猜測是其回歸A股市場,以尋求更高的資本市值。因為美國市場中概醫藥股,相比國內醫藥股顯著低估。目前藥明康德的市值只有30億美元(180多億元人民幣),PE 28.4倍,對比目前國內最強的恒瑞醫藥的市值560億元,PE 41倍,僅為其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它因?
事實上,與昆泰相比,藥明康德還相當年輕,從公司創立至今不過短短十年時間。
2014年5月藥明康德與Targos在生物標志物臨床檢測展開戰略合作;2015年1月宣布以6500萬美元現金收購NextCODE Health;今年4月30日,藥明康德全資子公司藥明生物宣布其無錫生物制藥研發生產基地正式開工,該項目總投資1.5億美元,預計2017年完工。此次新建的工廠將主要承擔公司的CMO(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合同加工)業務,聚焦產品線后端的落地制造。
“對于很多合作企業,我們現在不僅僅是提供CRO、CMO業務,更多的是變成了一個平臺,幫助他們連接好產品的上下游供應鏈,雙方利潤共贏。”藥明康德(WX.NYSE)生物制藥服務高級副總裁及首席技術官陳智勝告訴記者。
根據公司2010年到2014年間的財報,公司CRO業務相關的實驗室服務部分業務總營收從2.99億美元上升至4.92億美元,整體上升65%;而CMO業務相關的制造業務總營收則從5520萬美元上升至1.82億美元,整體增幅為230%。CMO業務占總營收的比例正在迅猛增加。
除此之外,藥明康德還通過連續收購以及購買的方式布局基因業務,希望借此走向臨床。
“現在我們絕不是一家簡單的CRO公司,我們打造一體化的新藥研發平臺,并且專注于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并購合作,將公司規模迅速擴大,如果說我們的發展方向,我想應該是更多的走向臨床。”藥明康德測試部門首席運營官劉釜均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市場對于藥明康德的這一系列布局的動作卻不盡認可,有投資者甚至認為這一系列的收購以及業務延伸行為將會影響藥明康德在2015年的市盈率。
“美國股票市場是不認可把服務和風險用業務模式加在一起,它們認為這兩者加在一起不是加法而是減法,是要減分的。”面對此前昆泰選擇退市的原因,Gillings給出了自己的理解,這個答案似乎也正符合近日“大手大腳”進行并購以及業務拓展的藥明康德。
同樣在美股市場游走的昆泰和藥明康德為何明知這個道理卻仍然固執前行? “在這個行業要取得成功必須要有一定的規模才能行, 5000個人是起碼的,5000人根本還算是一個小公司;再看看制藥行業的規模,怎么也有5萬人甚至10萬人的規模,你為了在這個行業能夠有點分量,必須規模要夠大,在成長期要一個人一個人的雇傭是很慢的,所以難免要做一些兼并的工作。”根據Gillings的預測,未來CRO行業的收購以及資本運作將會愈加增多,未來必將是巨頭之爭。
信息來源:醫藥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