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市場引無數英雄盡折腰!數風流選手還看GV-971
日期:2019/5/11
3月22日,百健(Biogen)和衛材(Eisai)宣布,由于“難以達到臨床終點”,提前終止評估aducanumab的兩項臨床試驗, EVOLVE和ENGAGE。此次全球3期臨床分別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17個國家開展。
盡管這款在早期臨床試驗中彰顯喜人效果,廣受期待的療法,也最終沒有逃脫阿茲海默病的魔咒,倒在了3期臨床試驗之上。數據監測委員會認為,公司沒有提供結果的完整分析,但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評估每月劑量的aducanumab與安慰劑相比在減慢認知和功能障礙方面的效果,該效果通過臨床癡呆評分的變化進行測量。委員會的結論是aducanumab無法達到這一目標。
Aducanumab折戟沉沙的消息雖然讓人嘆惋,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該領域或將是中國藥企彎道超車的地方。目前,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綠谷制藥聯合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新藥GV-971已完成藥理毒理、臨床和藥學審評,即將進入NMPA審批階段,預計年內獲批。
免費數據來源:藥分享Plus
阿爾茨海默癥的抗爭之路
1906年一位名叫Alois Alzheimer的德國精神病醫生發現了阿爾茲海默病,后來人們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這種疾病會造成患者記憶障礙,認知能力下降,晚期患者甚至失去自理能力。
在過去112年的時間里,它的發病原因還沒完全研究清楚,僅有的是基于有限觀察基礎之上的推測和假設,包括遺傳基因,神經遞質(乙酰膽堿減少),β-淀粉樣蛋白沉淀,微管相關蛋白質(Tau蛋白),病毒,金屬,免疫系統紊亂……
去年年底,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桑福德-伯納姆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團隊們,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阿爾茨海默病和正常神經元中的體細胞APP基因重組”的文章,改文章指出,科學家們找到了支持“β淀粉樣蛋白假說”的有力證據,并為我們揭示了阿爾茲海默病的由來。其病理機制竟是大腦神經元細胞出現了“體細胞重組”現象,而編碼β淀粉樣蛋白前體的APP基因在進行逆轉錄過程出現了多種變異,從而導致了APP基因的不正常表達。
這些變異可能帶來預料外的毒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以前的臨床試驗均以失敗告終。之前研發的藥物僅考慮了表觀蛋白層面,注重于如何把β淀粉樣蛋白去掉或消融,而不去關注如何阻斷或限制它的產生。
差不多同一時間,2018年11月20日,國內也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中國新藥研發監測數據庫(CPM)顯示,CDE受理了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綠谷制藥聯合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的上市申請。不同于傳統靶向抗體藥物,GV-971是從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類分子。
而就在兩周前,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上海科技創新核心區和國家級科技高地。在生物醫藥展區,習近平向科研人員詳細了解老年癡呆治療性藥物研發情況,并指出需要立足自主研發,努力把這件大事辦好。
截止目前,全球共研發了1261個藥物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癥,其中僅3%的藥物進入了III期臨床,而最終成功上市的僅剩下1%。
免費數據來源:藥分享Plus
在這成功上市的1%中,獲FDA批準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藥物僅有6個,并且都為2015年之前獲批的藥物。
FDA批準治療AD藥物
免費數據來源:藥分享Plus
阿爾茨海默癥市場情況
根據藥物綜合數據庫(PDB)顯示,在2012-2018年,我國重點城市樣本醫院癡呆治療藥銷售額從29.57億元增加至42.5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6.23%。
數據來源:藥物綜合數據庫PDB
目前,國內批準用于阿爾茨海默癥的藥物主要是γ-氨基丁酸(GABA)類促智藥。代表藥物即奧拉西坦,市場占有率為35%。
數據來源:藥物綜合數據庫PDB
信息來源:醫藥地理 |